美文网首页《明心集》哲学之光
论语心说|八佾篇3.13:《易》与内觀的意义

论语心说|八佾篇3.13:《易》与内觀的意义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20:12 被阅读0次
《论语心说|八佾篇3.13:《易》与内觀的意义》----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十三 于自家作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無所祷也。”

今天,很多人聊起《易》,都认为是特别复杂,特别深奥的。

实际上,这就曲解了,《易》,所谓易啊是为的让你活的容易一些,《易传·系辞传上》记载:“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出自《易传·系辞传上》)吉无不利并不是为的让你绞尽了脑汁殚精竭虑的挖以及人為的让他变的充满“神秘”和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才让《易》这部书显的扑朔迷离,和讳莫如深了。实际上,以鄙人的角度看,并不是地。

从鄙人的角度说《易》是让你活的更轻松自在以及让你趋利远害的这么一种:‘行为方式的指导和谋篇’。《易》是阐述的: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比方说一堵墙那么《易》就是告诉你:‘这有墙’。《易》就是这么个东西。那,对于像鄙人这样的人来说,既然我知道那是’,鄙人的性格肯定就是或避开绕开他这是鄙人的选择与性格

有的人会撞(墙),因为他不知道。不知道,撞上(墙)了,如果依然不知道,内心無谓,無惧,那也没甚么……就是平静且無所谓的默默地认可接受了这个你并不知道的’。这也挺好。但是,常在河边走,总有鞋湿时。就好比,你真的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么做,或那么做,我们比方说,你真的不知道这么做是在:撞墙;那么,你每天撞,每天撞,然而你一点儿敏感,也都没有,就生撞。

那么久而久之,一、你会逐渐,逐渐的承受:你与客观真理之间,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的摩擦,所产生的:耗损。不管你‘心’,怎么想……或者,在明确地知晓了‘耗损’的那天,你才幡然有醒,或者,依然無知,無觉,这都不重要,这个结果,摆在那里,是这样。二、你察觉了,但因为你的认知的局限性,这点,鄙人也是存在的。既:认知的局限性。因为认知的局限性,你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指的是:你,日复一日地‘撞墙’之后,而产生地一点点觉察,和醒悟。你不知道是什么但你知道有个:‘’。

于是乎,你会担忧,和焦虑,坦诚说你如果产生了这种情愫(既担忧和焦虑......那你会比情况一’,更快地更快地陷入到不得不接受你与客观真理经年累月地摩擦摩擦而对你产生地损耗的境况中来。你有一天不得不明确地接受了这个你已经被耗损、以及损耗了的现实。但是以你恐惧和疑虑的心态而言从这个角度说你会加速你自身更大更快地损耗这就是一个相对無知的人在無知的情况下客观真理硬碰的两种情况

道理,是这样的。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属于上述人的两种情况之一。而,还有种人,是:知道,知道,但也要往上撞,那,他的情况就很复杂了

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了。他可能有后续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知道这么做会对个人产生不利那基本上会绕开(这么做)。

除非,你真的不知道,或者,你在拿己身做着以小博大,厚此薄彼,或薄此厚彼的实验,也未可知。对于已知者而言,知道,深知‘这是墙’,却依然当当(拟声词)往上撞的,那这就很神奇,很有趣。道理是这样的。

1.

不一样地。所以,《易》是很容易的活法的指南。可以这么说吧。其实,他本质是这样。但是,这种‘易’,不应该是在‘道’以前,而毋庸置疑的,绝对应在‘道’以后。首先是要找,“得于心”之后,便知:气。就像《大学》所说的一样:“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出自《大学》)这个,“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就是在你“用力之久”且‘得于心’以后的事情了

道理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这是孟子所说的话。孟子善养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正气正阳之气。道理是这样的。那么这分两步、‘得于心’,壮大(阳)气基本上孟之儒的哲学修为就这两步

道理是这样的。养气是一辈子的事儿活到老养到去世。先,修身,“立”。子曰:“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2.4》),三十而立,从修养上来说,就是三十岁,得“长出嫩芽”来,得“破土而出”了这叫:三十而立。破土而出了,长成参天大树,那是你后来的事儿。先出则立矣

2.

这样的。那么,这个“获罪于天,無所祷也”(出自《论语·八佾3.13》)是甚么意思呢,我们说,“获罪于天”,其实就是违心。既:与理相悖。你还没长芽,还没出头就与理相悖,那你祈祷,也是没用的。因为‘客观真理’,是無论人,神,甚至是:佛,都要尊崇的。它(既:客观真理)是:总规则。作为人来讲人们的真正差距就在于认识和看待客观真理的程度与态度上了

这是人们真正的差距。所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摘自《易传·系辞传上》)《易》是很简单的;但,在修為上得先到达中庸,才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摘自《论语·雍也6.29》)中庸即为:‘至德。故,若想不“获罪于天”,求神不如求己,还是得:‘向内求’了。内觀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十三于自家作

相关文章

  • 论语心说|八佾篇3.13:《易》与内觀的意义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無所祷也。” 今天,很多人聊起《易》,都...

  • 【论语八佾篇3.13】

    【正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

  • 【王鹏翔论语札记52】有理行遍天下

    原创:王鹏翔书香联盟2018-03-09 原 文 《论语八佾篇》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

  • ^-^223(4.14)

    《论语八佾篇》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 2019-10-17

    诵典思新--《论语·八佾》篇之“谁主你心?” 在《论语·八佾》篇,卫国大夫王孙贾和孔子之间有一段对话,细读之下觉得...

  • 读《论语》第三章:八佾篇〈3.13〉

    读《论语》第三章:八佾篇〈3.13〉 衣者郭郭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

  •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三、十四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五、十六、十七章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

  • 学论语3.1-3.3八佾篇(14/100天)

    14/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八佾篇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

  • 论语心说|八佾篇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其实,这一小节,正印证了孔子说的那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 生活需要仪式感

    《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心说|八佾篇3.13:《易》与内觀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cp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