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风情之一: 敦厚民风

作者: 陈薄言 | 来源:发表于2016-08-15 19:25 被阅读72次

    热情好客其实不是准确的描述。而是温和从容,稳重有礼,乐于助人。

    中东的海湾地区传说中的酷热天气并不是一年到头,在阿曼,从十一月到次年的四月也算有半年如国内初夏的晴朗天气。星期五是神圣的礼拜日,首都马斯喀特市内宽阔的车道上几乎是空的。我从QURM海滩回住所的路上,不巧轮胎爆了一个,只得在路边停下,准备换上备胎。这个新车型我不熟悉,于是从说明书看起,先找备胎在哪,再按图去卸千斤顶。

    这时身后一个声音:“As-Salam Alykum”(萨拉姆阿里库,阿拉伯语中较正式的问候语,相当于“你好”,直译是“愿平安降临到你身上”)这个人连说两遍,直到引起我的注意----是个阿曼年青小伙,倒没穿阿曼的传统服装Dishdasha(在阿曼成人男性在工作和正式场合必穿)。

    我回复了同样的问候后。他便问我是否要帮忙。他的车就停在我的车前,显然是我在路上摆的三角形警示标志加上我那副按图索骥的生手模样引起了他的注意。长话短说,所有换胎的活都几乎都叫这个叫SALIM的大学生(学汽车机械的)干了,他的麻利劲让我连打下手也没机会。一切忙好后,他谢绝喝茶的邀请,摆了摆脏手开车走了。

    在阿曼助人和接受帮助是很自然的事。

    我若在路上看到同样情景,会不会停车呢?见到一个壮年男子在路边自己换车胎,虽然看上去笨手笨脚地很生疏,但迟早是能解决这个问题,人家也没有要找人帮忙的样子,为什么牺牲我宝贵的休息日时间呢?

    初到阿曼时,一个同事说起,如果在阿曼开长途车疲劳了,不论地方有多荒凉,哪怕是半夜,你可以在路边停下放心休息。如果有人叫醒你,唯一的可能是问你需不需要帮助。

    有一次手机忘了丢在什么地方,在宾馆的大堂里抓耳挠腮,见一个衣冠楚楚的阿曼人手拿着的手机有点像我的,不由多看了两眼。他知道原因后,让我用他的手机给我自己号拨,我摇头说不行,是国际长途哟,他毫不犹豫地说行的,他开通国际长途了。(手机最终没找到,有讽刺意义的是,找不回来的原因很可能是我自己设的键盘锁,拾到的人如果要还也无法联系我,直到电池耗尽。)

    我有个同办公室的阿曼同事,他一直保持着在一张公用的桌上放一些甜品让大家共享,多是他家里自制蜜枣,有时是买的水果。若是那张桌是空的,那天他多半不在。后来相邻部门又来一个安静少语的安曼同事,他的习惯是早上一上班,拿一盒巧克力什么的果品走到你桌前请你拿,每隔几天就是一回。一开始我们问他为什么,比如节庆生日什么的,他总说NOTHING(什么也不为),后来大家也习惯了,也就谢一声。

    不过阿曼的“民风”不仅只由阿曼人形成,阿曼的四百万常住人口中,阿曼本国公民占55%,其余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多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同其他海湾邻国比起来,阿曼的外国人占比例算是低的。(阿联酋87%,科威特70%,巴林56%,沙特20%和37%之间,数据来自WIKIPEDIA)

    也许是南亚、东南亚文化自身的恭谦和包容,也许也是“既在罗马,行事如罗马人”,这些长住安曼的外国人也是安曼社会和谐的一部分。

    我有一次在购物中心买完东西走出商店,混入人群中走了很远才想起钱包忘在付款台上,才转身时,几乎迎面撞到那个一路追来的菲律宾导购员,举着钱包一脸紧张。

    本篇的笔触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偏于“玫瑰色”,是不是把阿曼过于理想化了呢?任何描述都是观察者的视角的决定的。这里只是以普通游客的视角来观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同其他国家一样,阿曼的社会也有它深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甚至不远的将来有潜在的危机,却不是我的长处去讨论,也不是本文的主题了。

    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41ec7b83978:对中东的了解止于历史,从来没去过中东的任何地方。
        伊斯兰教的创立开始
        741ec7b83978:@凌雨秋 受教了,孤陋寡闻,其实我只对中东的战争了解一些,比如两伊内战,海湾战争,中东战争,
        陈薄言:@凌雨秋 略查一下,中东的地域为自埃及往东,自伊朗往西,自土耳其往南直到整个阿拉伯半岛。阿曼属于海湾六国,在伊斯兰教派中既不属于逊尼派,也不属于实叶 派,而是属于温和的第三派:哈里哲派,是唯一一个于伊朗保持温和关系的阿拉伯国家。
        新闻中比较动乱的“中东”地区是 伊拉克,叙 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

      本文标题:阿曼风情之一: 敦厚民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gu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