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杜威的学生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他们说得都对,在教材这件事情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教材即社会,一书一世界”。
在美国教材中绝对不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去根据学生程度去改编名著。美国人也许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你可以选取学生适合的东西,但不能脱离原本的面目。在上海版的语文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改编了的巴金的著作、中国化了的外国作品、没有作者的文章和杜撰的故事,这也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随意。
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园林是校园,体现出美国社会重视教育,更体现出杜威的“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厕所里有手纸、房间里有空调、学生有自己的更衣间、学校有比肩专业体育场的学校体育场等等,其原因不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而在于“教育即生活”,具体到教材,体现得也是完全一致的理念。由于指挥棒不在于应试,因此教材体现出的精致程度、可看性就非常好,哪怕12年级的书,也是非常好看、漂亮和吸引人,相比起同类成人书,教科书所体现的色彩、细节、精致更高一筹,根本不像国内教材用一年就扔的“快餐产品”。如此精致的教材,给学生的印象和美丽的校园一样是深刻的,因此即使美国的高中、大学比中国的更苦更累,学生也绝不可能把如此精彩的书在毕业典礼上扔掉、烧掉以解心头之恨。
世界上的知识永远学不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总是不希望孩子们缺失这个、缺失那个,而事实上,教师本人的知识也并不全面。
一书一世界,教科书是现实世界的映射,更加收敛的价值体系映射到教科书上就是教科书稳定的基础知识,而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是由教科书的丰富涵盖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所体现的。
平板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进步,电子书的出现,也同样改变着中美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相比,美国的教育机构很少由政绩去推广某种教学模式,也很少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地推进,然而,却是极其务实的,其原因也是在于“教育即社会,学校即生活”。

人类进入到网络世界,教育就应该围绕网络社会的特点。
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一个从来不认为是否应该使用网络教学为问题的社会,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一个能将书籍制作的非常完美,展现精彩世界的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是否显得太谨小慎微,是对孩子们太过于溺爱,还是要求太严、束缚太多,当孩子们点灯熬夜的拼搏于题海之中,运用几代前辈总结出的答题技巧,考试秘籍时,我们孩子的头脑是否已经麻木,只会依样画葫芦,而毫无创新思维!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也可以去除形式,去除功力,紧密融入社会,成为完全为社会服务的一部分!我们的教育需要一场变革,我们的教师需要一场变革,我们的家长和学生更需要一场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