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不改变社会的环境,教育的成功只能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
1.教育问题不是出在学校本身,解决教育问题应该至少着眼于社区、经济和社会以及大的时代背景,形成顺势的办法。
2.学生的评估,从社会学角度上更加重要的是,“少让一个孩子落队”比培养精英更加重要;教师层面,选拔所谓名师,还不如切实地提高落后教师的技能,应该更着重新技术在评估中的使用,要注意评估的指向和教师培训效率。
3.学校机制方面,应该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尽量发挥合作教育的优势。
4.密切注意教育的全球化和人口社会经济因素,不要站在教育里面看教育,那样,技巧性的教育并不能解决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均衡也出现一些变化,逐渐从高考独木桥走向了多元的评价和选拔体制。然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警觉:
1.在教育导向上,选拔精英和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还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脑海,个性化、教育继续以及教育本身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重视,在这个导向的基础上,无论如何改变高考、中考制度,也难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象。中国人重视“均”,不重视“衡”,在培养大量标准化人才的同时,伤害了真正的“创新的天才”,也造就了大量“失败的考生”,事实上中国传统的等级、平等和中庸思想,阻碍了教育的改革。
2.在底线的公平上,也由于中国文化片面强调“人上人”和一致的统一,造成了事实上教育基线无休止的抬高。美国高考的SAT数学,几乎是中国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的有些很好的高中生数学都学习了微积分以及大学课程,比较低的底线有利于个性的学生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得到自由的发展。而中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不仅不得不造成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最黄金的年龄把学生的思维大幅度地固化。印度教育家苏迦特2012年获得联合国教育大奖,他说:“在大数据时代,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是未来教育的重点”,而中国的高考改革,一直在类似“语文还是英语的权重”的低层面中徘徊。
3.“政府抓公平、教育主体趋向个性”是国际教育的趋势。中国教育管得过死和过多,造成了教育应用的单一化,也就没有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校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缺失,也就没有可能和机会参与到大数据的应用。
邓小平对于教育有一个题词:“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是大智慧者的战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进行教育宗旨和目标的梳理,所有的信息化都无法真正进入教育的核心。在中国西部的很多地方,2012年的信息化和教育GDP的指标,造成了一个班级上三个投影仪的怪事,就是教育目标不改,信息化围绕设备,而无法围绕教育本身而进行的结果。而围绕高考,也许各种对于教师和学生评估会使用很多的大数据技术,但其结果是可悲的,就像河北某中学考核学生“抬头率”一样,大数据可以把教育搞活,也可能把教育搞死。
在目前体制情况下,未来均衡教育在大数据应用上,比较容易的是对于非高考因素的课程和能力,比如音乐、美术、科学、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在围绕应试的课程,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是消除地区差距方面的努力,而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在国际教育、中外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针对流动人口和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聚集地,信息化也可以发挥很大的异地考试、异地教育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