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 道生一_79bb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00:03 被阅读246次

对于项羽的认识,除了写在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四个字之外,大概就是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毛泽东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句诗文了,小时候常常好奇,项羽何许人也?为何评价差距如此之大?

 近日重读《史记•项羽本纪》,对于项羽有了稍微的了解,对于他的皇图霸业也有了些许看法和认识。

 古人言,好战必亡,而项羽的经历可以说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从小就想学万人敌方法的项羽,自恃武力,最终自刎乌江还高喊“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许项羽的心中,武力是解决一切的最好办法,也是万能的办法,是以当武力失去了作用,项羽也就失去了生命。 钜鹿之战,是项羽一生之中最辉煌的一次战争,在叔父战败被杀,失去了权力的背景下,项羽用武力杀死了宋义,获得了军队的指挥权,在和秦军初战不利的时候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生擒王离,逼降章邯,让诸侯们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钜鹿之战后,秦军无力抵抗,项羽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杀死了子婴,宰执天下。武力带给了项羽荣誉和权力,是以项羽对于武力崇拜得无以复加,因为对武力的崇拜,项羽个人也就变得暴躁而残暴。

 章邯投降项羽之后,项羽没有犹豫就坑杀二十万秦军,在到咸阳之前,项羽所到之处,几乎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史记•项羽本纪》详细记载的项羽屠城事迹有多处,如“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项羽攻城阳,屠之。”“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熄”,等等事迹,不胜枚举。以战争来说,死伤向来是在所难免的,但以争夺天下的角度来说,对于元元黎民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的人,得天下之路是注定坎坷的。

 项羽攻打外黄的时候,外黄令舍人的儿子说项羽“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项羽在攻打田荣的时候,如果不是那么嗜杀,采取怀柔政策,那么也许刘邦就没有走出关中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机会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残暴成性又迷恋武力的项羽,最终也输给了自己的残暴。

纵观中国的群雄逐鹿历史,漠视天下苍生的,最终都被打败了,是以孟子说“仁者无敌”,仁者无敌的不是可以威压天下的武力,而是一股人心所向的力量。这股力量虽然不能让人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战败的时候却能给人源源不断的支持。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关中子弟源源不断赶赴战场,是以刘邦可以百败百战,最终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开创帝国。而项羽因为自恃武力,所以一败之后便一蹶不振,直至临死,项羽对于武力的迷信依旧没有丝毫动摇,依旧高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最终只留下乌江自刎的悲剧和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

 有许多人说项羽失败是因为性格优柔寡断,为人刚愎自用,诚然这是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但我始终觉得,真正让项羽走向失败的,是项羽对于天下苍生的漠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对于民力的滥用给秦朝留下了灭亡的基础,胡亥在这基础上越走越远,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所笑。

 因为对于生的渴望,所以秦朝在天下苍生的渴望中走向了毁灭,项羽继秦而起,对于天下苍生的漠视让天下苍生见不到生的希望,是以天运轮转,最终选择了和人约法三章的刘邦,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苍生的选择,这便是大势所向,仁者无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项羽本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jw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