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兴起了鸡汤党,到处都在发,还配的好美好美的图,看着真是亮眼又暖心。如果不懂什么是纯正的鸡汤,请参照奇葩说上来自武大的陈铭老师。
我们都知道鸡汤本来是网络流行语心灵鸡汤的简称。意思就是“充满知识和感情的话语”,它以柔软、温暖、正能量的表述方式很快被大家接受。鸡汤类的知识,普遍就是一些积极向上,有内容,有道理的故事、语句等等。在最开始看来它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放松,可以开解,可做阅读快餐;它也可以怡情,可以激励,当你遇到暴击,内心抑郁时,疗效直逼“喝鸡血”。我记得我都买过好几本类似的书籍,曾经一度的也沉迷其中,自己也时不时的暗示自己要努力做一个小太阳,只是现在我离得好远好远。
我的幡然醒悟来自一个朋友真实的故事。她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有天放学回来跟她说,学课外算数班没什么用啊,点读笔一报答案就出来了,不用费劲。朋友当然是好生教育一番:肯定有用啊,比如高斯,华罗庚什么的名人故事,什么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还有一大溜儿学习好学习妙的正派鸡汤,儿子撇撇嘴没说话。紧接着她去厨房切香肠,刚端出来放桌上,她儿子就说妈妈你偷吃。她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小家伙得意的一笑:我听到你的刀切了15下,可是你这盘子里只有15片,少的肯定就是你吃了。听到这儿,朋友真是惭愧不已,不是因为孩子当面拆穿尽管她自己并没有撒谎,而是深深感慨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竟然是小朋友自己领悟的。绕了一大圈,端出了一大碗自以为营养丰盛的鸡汤竟然毫无意义。
是的,在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里,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以分数代表实际知识与能力,以书面分数评判教育成绩,更糟糕的是,整个教育体制也单纯的以此作为硬性指标来评价学校、老师的教育成果。虽然表面上看似保证了公平,但却倡导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向,而且还是被过分抬高了。于是,从小学开始,成绩好的学生额外地受到老师关照,成绩差的学生千方百计地上各种班,老师授课花费很大地精力来为他们讲解考试重点和技巧。一百分就是王道,可以换取所有的要求和心愿,而且这是对你人生最大的保障。仿佛学习一百分,工作就一百分,生活也会一百分一样,这个鸡汤妥妥的必须信。有个漫画版的描述:总有人问你“在哪儿上学啊?“考了第几名啊?”后来改成”在哪儿读大学(研究生)呢?”“学什么专业呢?”再后来,“在哪儿工作呢?”“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什么编制?再再后来“对象干啥的?几时买房几时结婚几时生孩子?”……,他们好像总有的问,这就是这种教育出来的社会价值观。他们需要依照这样的标准去攀比,社会影响了人,人又反作用于社会。当我们真正的自己踏入社会被磨得四平八稳就是最终结局。只是有时我想知道,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是真心的为了自己呢?是否真的因为想这样做才这样做的呢?是否真的认为是对的应该的?是为了家人的面子?或者就是为了自己的自尊?或许会有人以此为美,以此为目标,但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在乎的。
教育的目的是了解世界的广博,物种的多样性,而不是全部喝同一种鸡汤变成一种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观点的存在都是客观合理的,也将会是自然而然的。所谓的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对于这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该有自己的考量。
在我们医学中有个马斯洛需求理论,那里面生理需求是最低的,自我实现是最高阶层。人越长大越明白任何时候人要做自己就是最难的。优越的外在条件都是表面,有很多为了虚荣,打肿脸充胖子,那么充实灿烂,心里却不快乐,灵魂是匮乏的。我想,很多人,包括我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相融合,只是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太多人选择了前者。
记得有次去听课,偶然在一个桌斗里捡到一张纸,上面写到:“都是读一样书的人,却处处需要别人告诉你如何生活,为什么?”那个问号重重的划了三个,我当时也炸了,这说的不也是我吗?曾经把大众的套路价值当成自己的未来。太阳月亮不会因你,明天不再升起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过好你自己的人生,用欣赏的目光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写这篇稿子的初衷是朋友后来说,她不再相信任何的鸡汤成功学,她减掉了儿子一半的补习课程。那曾经深深坚信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话她直言是扯淡,她对儿子唯一的心愿是一直健康,永远快乐。我知道,她是对的。 (2017.05.25 虞七七)
网友评论
一直以来,觉得孩子学习这事儿需要循序渐进。端正好学习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并且能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热情”的心才更为重要。
孩子身心健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