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以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任选角度、任选篇章、读《世说新语》,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小系列:我读《世说新语》。
————————————————
原文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人物介绍
何晏:名晏、字平叔,汉魏人。与当时的王弼、郭象同为唯心主义玄学的代表,官至尚书。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现在的山东省微山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英年早逝,二十三岁时离世。
译文
何晏注释《老子》还没完成时,一次听王弼谈起自己注释《老子》的意旨,对比之下,何晏的见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开口,只是连声答应“是是”。于是不再注释下去,便另写《道德论》。
感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著有《道德经》一书,古代文人多以研习此人此书为傲。
这个故事讲述了,何晏与王弼聊天谈到了老子都非常有见解,在深谈中何晏了解到王弼所注的《老子》比自己学习批注的更有见地,自己的许多观点都有不少欠缺之处,于是不再与王弼争论,放弃了对老子一书的注释,改写道德论。
何晏的这一举动,体现了文人所有的自知之明的品质,不虚伪,实是求是,一是一, 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也不免强,这样对己对他人都有利。对己不做无用功,同时也成全了别人。正像《老子》所云:“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提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