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尽管过去了几十年,但它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司马光是我们山西夏县人,在夏县,还有司马温公祠。
在司马温公祠前的广场上,就有一组“司马光砸缸”的雕塑。在我们运城市区的南风广场上,也有同样一组“司马光砸缸”的雕塑。这些雕塑,说的都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那这就奇了怪了,既然在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河东大地上,都说的是司马光砸缸,而我的这篇文章的标题,竟然是“司马光砸的真的是缸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我先告诉你答案,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
在《宋史》里面,确实写了司马光类似的故事,但是还真不是砸缸,而是瓮。
这是有历史考证的。在宋朝,在司马光生活的那个年代,尚没有能力烧出可以淹没哪怕是孩子(直径超过半米,高一米左右)的大缸。
查一下度娘,她对“缸”的解释是:盛东西的器物,一般底小口大,有陶、瓷、搪瓷、玻璃等各种质料的。对“瓮”的解释是: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尽管这两种器物都可以盛水,但材质不一样,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东西是有区别的。
事实上,司马光砸缸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那时大缸已经被普遍使用了,于是当时的人想当然地把瓮和缸相混淆了。
说到“司马光砸的真的是缸吗”这个话题,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有一次在电视节目中,和北大一个历史教授争论,历史是否有真相这个话题。
在那次电视节目中,马先生先讲出一个和大众看法不太一致的观点,即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他认为,历史有大趋势,比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细节的真相有七成都不准确。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正确的历史观比历史细节更为重要。
一看自己研究的领域,被说成找不到真相,那位北大的历史学教授就急了,说历史当然是有真相的,而且言下之意就是,历史学家就是要找历史真相的。
随后,马先生就抛出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历史真事?这对那位研究宋史的大学教授来说,并不是困难的问题,因为从所接触的资料来看,司马光砸缸一事属实,正史《宋史》中,也明确有记载。
马先生随后又问,“你确定砸的是缸,而不是什么别的容器吗?”那位教授很确定,而这其实是马先生的圈套。
问完这几个问题后,马先生开始讲自己的证据。根据他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科技史的了解,宋朝尚没有能力烧出可以淹没哪怕是孩子(直径超过半米,高一米左右)的大缸。
没有大缸,但能淹住孩子的那么大的陶瓮早就有了,唐朝就有请君入瓮的故事,而中国确实也出土过一些能装得下孩子的瓮。但是瓮不是缸,马先生显然先要将这个漏洞堵死,才拿出自己的证据。
那一次马先生是有备而来,他一开始引导对方进入自己准备好的战场,然后引导对方讲出破绽,最后拿出自己的证据反击。这种辩论的方式或者说服别人的方法,很有效果。
马未都先生说的“司马光不可能砸的是缸”,是用了历史学上最常用的“交叉验证”的方法。马未都先生通过对宋代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文字的记载和考古对不上号,所以才提出了这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