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欢迎大家来到‘畅想未来’节目现场,欢迎!”一身亮蓝西装的主持人挥手向看台致意,导播将镜头切换到人头攒动振臂高呼的观众。
“今天我们节目的主题是:你心目中未来的交通是什么样子?我先做个现场调查啊,认为现在城市交通状况很糟糕的朋友请举手!”话音未落,满屏齐刷刷都是支持者,还有人双手高举,脸上得意的坏笑。
“记得有位相声大师的段子里讲过,咱这儿的交通可饿死过人,说得有些夸张,可碰上下雪遇上大雨的,这路上的确不好走……”主持人背后的大荧幕上闪过车水马龙红灯一片的无数照片。
“今天又是周末,我们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等人的市民百姓,看看他们怎么说?”二环附近几条地铁换乘站点的A出口,镜头停在一位穿着红白校服拿手机正低头酣战的小学生身上。
“你好,小朋友,我们是畅想未来节目组的,你叫什么名字,在等人吗?”对方抬头,先是一愣,马上收起手机,大大方方回答,“你好,我叫罗晋,在等爸爸送我去课外班。”后面是快进,只能看到字幕闪过孩子有关堵车妙趣横生的问答。
镜头又转到一个面露焦急探首张望的女孩脸上,在等她男朋友去看电影;停靠路边休息的出租车司机;执勤站岗的交警同志;城市交通设计规划院的某某教授;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首席科学家……
不到两分钟的采访剪辑,内容有趣新鲜,灯光复又亮起,观众们一脸的意犹未尽。主持人站到演播厅中央,仿佛早就料到大家的不甘,“谢谢前方记者发回的报道,我们畅想未来节目的特点就是——”话筒方向一变,观众席齐声大喊“立足实际,展望未来!”
“谢谢大家,畅想不是空想,交通连着你我他,今天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好好聊聊未来的交通应该什么样?!”
“好的,下面有请今天我们采访的几位现场群众和行业专家上场,欢迎!”明快的音乐响起,幕后转出刚才片段中的一众人等,吃瓜的坐主持人左手,专业人士坐在对面。
2
主持人逐一介绍了来宾,没有再扯太多废话,把话筒直接交给了第一组客人。那个胖乎乎的小学生和他的爸爸。
“我梦想中未来的交通,是我们根本无需出门。”场下一片哗然,对面的专家们纷纷点头,眼神透着有点意思的期待。
“不管是爸爸上班见客户还是我上学念课外班,完全可以远程,像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里全息投影会议一样,需要谁就投射出来,身临其境一般。”
“这样我们只要守在家里,既不用浪费时间在路上,又随时开会上课讨论问题。甚至还能分身术,课间休息都能去宇宙空间站俯瞰地球了!”现在孩子真是了不得,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台上台下一片掌声。
“哎哟,要是这样,那你每天还能有什么运动,岂不是要再胖上两圈?”主持人调侃了一句,一阵哄笑。
“我男朋友是大数据架构师。”发言的是那个等人看电影的姑娘,旁边搓手局促的小伙子羞红了脸。“我心目中的便利交通,一定离不开大数据。就说今天等他吧,我这边四号线空的要命,他二号线挤了三次才上来。”男生把头更低了些。
“一个是历史数据分析,什么时候高峰什么时候低谷,车辆调配密度就不一样。还有就是将来我们都提前分享出行路线,交通管理部门由此预判资源部署……”
姑娘意犹未尽,主持人几次想插话都无功而返。“我代表广大市民呼吁一下哈,像一号线二号线就别有什么发车间隔了,直接和祖玛弹珠的游戏那样,车厢连着车厢随上随下,效率肯定比现在高。”
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交管部门负责人脸色有些不自然。
3
“我呢是个的哥,交通好坏啊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意,更影响乘客的心情。”黄衬衣黑裤子平头的师傅,声音浑厚憨态可掬。“要我建议啊,就别有什么红绿灯了。”这提议可头一次听说,全场一片寂静。
“呵呵,可能我太理想化啊,不过我觉着不是没有办法。”没想到现场反应这么大,大叔有些紧张。“比如大的路口可以上下两层分开直行;左拐弯的做个副桥引到主路上即可。”
“车流不大的,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取消红绿灯,大家交替通过即可,国外很多国家都这样。还有人行道的问题,建议都挪到地下,不和机动车抢道还更安全更风雨无阻。”这回规划院的主动鼓了掌。
平日里站路最多的交警叔叔接过话筒,先站直身板给所有人敬了个礼。“我是一名交通警察,我的想法恐怕所有开车的各位同志该不爱听了。”他投以歉意的微笑,继续铿锵有力。
“或许是解放了大家也说不定。我希望所有的车辆都有中央控制系统,可以无人驾驶也可以半自动驾驶,但都要服从统一调配。比如哪里有事故,主动调整路线绕行;哪天限行车就不能启动;甚至发现驾驶员是违法犯罪分子或者酒驾人员,直接锁车报警!”
“这个场景《第五元素》那部电影里有过,我完全赞同。”主持人是个电影迷,那么老掉牙的片子都看过。
4
左侧发完言,右边的专家们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第一位是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
“首先我们很赞同警官同志的观点,早在几年前我们就积极与谷歌,百度还有各大汽车商沟通接洽,探讨无人驾驶在出租行业商用的可能性。”
“这些年运营成本升高,政府管控力度加大,还有滴滴等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我们也希望有新的模式出现,匹配市场要求。”套话居多,观众们不爱听了。
“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期望未来所有人出行都和走路一样方便,无需自己买车,去哪儿到哪儿预约可以,招手即停也行,满街都是我们无人驾驶的出租车。”
“当然,价格也会大幅下降,经过大数据支持,一辆车同时带几个顺路的乘客会司空见惯。车厢也会重新设计,尽量保证大家的个人隐私,比如独立的乘坐空间,独立的上下车通道等……”最后的干货还是引人入胜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谢谢栏目组给我们公司这样的机会。”文质彬彬金丝眼镜的一位混血帅哥起身鞠躬,好像是什么田的汽车制造商首席科学家,真是年轻有为。“我们的目标和各位一样,只是殊途同归。”
“先和大家抱歉,我没法透露具体正在研发实验的细节,那是公司的高度机密,我可不想丢饭碗。”没想到大男孩还挺幽默。“不过,我可以分享下未来汽车发展的几个让人兴奋的趋势。”
“空间灵活变化。中国人喜欢大的车,有三厢不要两厢,能SUV不选微型车。但停车问题,油耗问题,污染问题,都是挑战。”人家说的有理,很多人频频点头。
“如果车只有需要的时候才变大是不是很有趣?如果车随身携带可以推着上楼下楼是不是令人向往?不是没有可能。”帅哥一笑很倾城,几个女生都开始尖叫了。“大数据的成功,将来汽车谁说一定要用钢铁,硬塑料行不行,我确保你不碰撞就好。”
脑洞大开,一片光明啊,为了演讲人的颜值这掌声也是少不了的。
5
最后发言的是年纪最大的规划院教授,据说有着四十余载的设计经验,既然压轴一定不同凡响。
“今天来,和各位学到不少东西,行行出状元,我们这些关在小黑屋里搞研究的还真是要改改工作方法喽。”开场很轻松,对老学究的担心放到了肚子里。
“和大家一样,我们始终在为城市快捷出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才是未来交通便利的最大责任人。不过,不像刚才这位小伙子,我们想的和正在做的,可以完全无保留分享给各位。”
“每个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都是道路资源和用路需求之间的矛盾。之前我们的解决思路很简单粗暴,就是修新路拓旧路,结果呢?不合理的扩展道路资源将引发更恶性的需求膨胀。”很有哲理的样子,不仔细听后面一定听不懂。
“所以要供需平衡,尤其当下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需求管理显得更加迫切。我们今天就讲讲需求侧的规划思路。大家有谁玩过魔方?”绝大多数人举手。
“对,我们准备把城市改造成魔方,与其花钱修地铁,建高架,一环一环扩张,不如把城市分区分块,承担不同功能。”这理念没什么稀奇啊,现在不就在做吗?
“听到大家质疑了,我说的和现在推行的完全不一样。将来我们是要在城市下面装轮子装滑轨的。”什么?所有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天方夜谭吧。
“其实目前的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一整栋高楼移动搬迁很长距离了。只要材质问题解决,机械原理不是问题。理想的场景是这样的,每天你从住宅区醒来,不用长途跋涉,只需站到楼下固定的交互区域,等待商业区转过来,你走过去即可。想去医院的去医疗区,想锻炼的去公园区,想吃饭的去美食区……”
“甚至大的街区如望京回龙观一类的内部还可以自成体系,功能区定时移动,渐少交通出行。”老人家说到兴奋之处手舞足蹈,仿佛在给大家介绍自己初长成的孩子一般。
讨论还在继续,尤其到了互动环节,观众和嘉宾热情空前高涨……
“除三人网络不好掉线外,其他脑电波活跃度正常。”
“主题策划满意度8.5,参与互动满意度8.9,推荐购买和续费率92%……”
“恭喜你啊罗总,这次又是订阅类节目的冠军。”
一个微胖男子站在由上百块闪烁变幻荧幕组成的监控墙前沉默不语,耳麦里不断传来各种数据报告。
身后冷寂空旷的城市没有一丝生气,只有无数狭窄窗格里僵硬臃肿的躯体和头顶指示器忽高忽低的蜂鸣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