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瞳
图片来自网络据报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要推迟到明年的10月份,同2019年的文学奖一道颁布。
而之所以推迟发奖,是由于瑞典文学院早在发奖的前一周就陷入了性侵以及贪腐丑闻之中,直接导致了一名文学院院士引咎辞职,按照规定,诺奖必须由12位院士同时参与评定才能颁奖,而今辞职完院士只剩余11位了,所以瑞典文学院发布声明称:“鉴于目前学院人数减少,公信力下降,需要时间恢复公信力,因此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推迟到2019年的十月份发布,届时将会产生两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那名辞职的院士和她的丈夫,法国摄影师尚-克劳德·阿尔诺。
依傍妻子的名誉和地位,这位阿尔诺先生有恃无恐,利用自己和瑞典文学院的这层关系,多次引诱和威胁受害者,而正因为这层关系,大多数的受害者敢怒不敢言,这才让阿尔诺屡屡得逞。除了好色之外,阿尔诺先生利欲熏心,又连同他的院士妻子卷入了贪腐丑闻之中。据报道,阿尔诺目前被指控曾经7次提前泄漏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单给博彩公司,名单包括有鲍勃·迪伦、阿列克谢耶维奇、哈罗德·品特等多位诺奖得主,而他与妻子费洛斯坦逊院士创办的私人俱乐部,也被人指控与瑞典文学院私下存在着不明资金的往来。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现在东窗事发,当这一连串丑闻被揭露出来之后,社交网络上一片哗然,群情激愤,有人提出要撤销费洛斯坦逊的院士身份。但经过瑞典文学院投票表决,却并没有把她驱逐出去。瑞典文学院的“宽容”如斯,竟然能容忍这样的毒瘤继续顶着院士的帽子,披着诺奖评委的皮。
然而讽刺的是,瑞典文学院欲盖弥彰,遮遮掩掩的行为却并未能使他们苟安。表决结果公开后,瑞典学院就有人因不满裁判的结果愤然决定辞职,其中就有文学院第一位女秘书长。事态愈演愈烈,可能感觉是待不下去了,为堵住滔滔之口,费洛斯坦逊本人只好引咎辞职。我想,等待她和阿尔诺的将是法律公正的审判与裁决。
现在,让我们回头反观这件事情。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机构——瑞典文学院居然能藏污纳垢,隐奸暗藏,那么我们也有理由怀疑这其中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猫腻和水分。至此我不禁想问,饱受诟病的诺贝尔文学奖究竟还能不能代表所谓的权威?
诺奖能代表公正吗?然而,抛开我们难以揣测的内幕不谈,单就其审核机制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诺奖的审核过程繁复,看似严谨,然而却不免落入主观色彩强烈的窠臼。
那些候选者的作品就像初高中的应试作文,评委就像阅卷老师,也许你写的不错,甚至于很出彩,但就是不对这位老师的胃口或者说他批改的时候正好心情不好,照样会给你打低分。诺奖的评选亦如此。那么,像这样评选过程充斥着主观审美色彩和情绪因素的奖项又有何权威性可言呢?在我看来,在诺奖巨大的光环背后掩藏的是深深的主观倾向的黑暗。
当然,如今我作此文也实属老调重弹,早在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就拒绝过诺贝尔奖,当谈及为何拒绝领奖,他坦言:“我很清楚,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有些事情恐怕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敬的荣誉为其形式。”
通俗而言,萨特觉得诺贝尔奖地域化倾向严重,在评选时更多关注西方文学,而忽视了东方的文学,这侧面印证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严重,不能够客观反映当今世界文化潮流的走向,而更像是一种自嗨性的评选。
当然,这一切不能完全归咎于诺奖的评委会,与其说是主观而不公正的评定造成了这诸般动荡,不如说是诺奖的评委会起了个头,真正促成诸般动荡的是众多缺乏自主思考的读者。
就我国而言,即使近几年对诺奖的批评愈演愈烈,国人却依旧把诺贝尔文学奖奉为文学的最高荣誉,把诺奖的评判标准奉为圭臬。
我想,除了有历史沿袭的因素,恐怕“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病态心理也是原因之一。举个例子,莫言的书在他获奖前有多少人关注阅读?结果,莫言一获奖,书店唰的一下把莫言的书摆满柜台,人们蜂拥而至,争相抢阅他的作品。人们的潜意识告诉他们得了诺奖的作家一定牛,写的书一定好,这其实是赤裸裸的标签意识。
在我看来,莫言、路遥和陈忠实三人的作品难分伯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单单一个诺奖的标签改变不了作品的优劣质量,更改变不了作家本人的素养与功底。毕竟诺奖一次只评一位,再加上评选的主观倾向,不可能照顾周全。
我想,作为一名读者,光“按图索骥”是不够的,我们自己也要化身“伯乐”,去找寻自己心中的“千里驹”。因此,读者切不可把目光局限于诺奖作品,诺奖可以是一种选择,但不应该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这次事件之后,我真的不想听到一句话:“怎么这样啊,我还等着看今年诺奖作家的书呢,算了,明年再说吧。”
对于某些读者这样的说法,我只好借莫言的一句话回应:“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肯定会得出结论,这个到底是好作家还是坏作家。”
我们需要阅读的不是什么获奖作品,而是有着宏达的历史背景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经得起岁月考验和反复推敲的经典之作。
与吾师论何谓经典 选择性阅读
网友评论
软文小说,述职演讲。
年终总终,评论文章。
退休生平,碑文悼亡。
劳资纠纷,举报诉奖。
离婚协议,遗产分房。
妙笔生花是网络写手,已与八家小说网站签约,发表软文作品,为客户推广到:百度百家号、一点号、美篇、17K小说网等自媒体平台。
V信号:xy196433 请联系:13268601251
你说独爱《穆斯林的葬礼》。
不是所有的诺奖作品都无缺
诗?戒了😊
说句难听的,社会上现在自封自己一个名头或者是自己给自己颁个奖套个光环的大有人在,难道我们都要去看吗,去读吗?
真正的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得起我们细细玩味推敲的。打个比方,两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今年奥斯卡获奖电影《水形物语》,肖申克的救赎没得奖,但是内涵远远深于水形物语,我可以断言数十年后肖申克依然会有很多人看,水形物语就不好说了,因为水形物语称不上经典。同样,文学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看好书有必要,但是诺奖作品不一定都是好的,就算好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在我看来,阅读是个人性很强的事情,选择书籍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伯乐,是评选人。我们需要把心交给喜欢的合适的书,而不是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书都交给自己的心。
如果您能把我的这段话看完,就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了。诺奖依旧是诺奖,我们撼动不了他,但是我想,咱们自己心里该明白什么样的书是经典,什么样的作家是优秀的作家。
说白了,我们都有脑子,应还学会用脑子想问题,而不是被人家牵着鼻子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