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十五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1-12-26 20:18 被阅读0次

    文/涅阳三水

    【第5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也叫针对性),稳定性。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这三种成分被人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A是情感,B是行为倾向,C是认知。

    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本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各地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

    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对象有价值时,就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没有价值,就会持否定的态度。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个体的各种价值观,彼此联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最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最大。

    ~~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4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态度的维度有5个方面: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个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者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转变。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提出过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要素:传递者,接收者,沟通信息、背景。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4个层面——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人们常常利用一些自卫防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情景方面的影响因素: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

    态度转变理论有三种:

    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来说明他的观点。

    P代表个体,他人O,另一个对象X,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关系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在这个模型当中,p—o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 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Po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

    认知失调论——菲斯汀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

    认知失调,他认为可能有4种原因:一是逻辑的冲突,二是文化价值的冲突,三是观念的冲突,4是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改变或者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是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二是引入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三是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和比较后产生的趋向和回避动机的角度来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认为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te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