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38be7bcf7d43b625.jpg)
万家灯火,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城市的,一种是乡村的。对此,我是都有深切经历的——小的时候,是喜欢在故乡的万家灯火中游戏;年纪大了,是在城里的万家灯火之夜静思。
但还有第三种,我格外喜爱,这就是知彌先生的画作《万家灯火》。所以,我在阅读欣赏后写下了自己的随感文字:无论城乡,灯火日益璀璨,但灶火却日渐消失了……画作的意象,让我亲切爱恋!
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先生曾指出:“最高的巧是拙。”“真实的世界是对幻象的超越。”我以为,知彌先生的画作《万家灯火》是完全实现了这样的美学与艺术观的,且独有一哲学美学的大境界在其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4bbc31e1eeeee76a.jpg)
当面对这幅画作时,我辈一代人,只要有过农家生活的生命历程,谁人不会影视般地忆起那当年的历历生活场景?我是想到了拉风箱的夏天。
我的故家是在保定府的西北方的一个半山村,坐北朝南是全村各个院落房屋的基本建制,但也有坐西面东的,均为朝阳采光采暖,屋顶都是尖山石板鱼鳞状,大多也都是三间正房,两边各有或无稍间。正房进门即灶间,左右为卧室。卧室的炕是在朝阳一面,炕是土坯垒制的,中有烟道与灶间的灶台相通通,烧火做饭则炕热,冬天则是炕台中央前部生一煤炉,如此则冬天屋暖炕热,夏天呢?显然是不可取的。故而,各家均在院中房荫或树荫下另垒一灶台拉风箱做饭。所以,一到夏天,只要在早中晚饭时间走在街道上,炊烟中总是混着饭菜香味飘逸,是为一种独特风情。
那时的我们一代人,都在十一、二岁,下午放学后帮着家里大人拉风箱烧火做饭是必须的功课,若是晚饭为捞凉面,那就干得更有劲头了——大槐树下,晚风习习,再吃上两三碗凉面,那是最为幸福惬意的了!当然,吃小米凉饭、凉粉,也是很带劲的。
记得前年夏天,我和发小两人开车回到故乡老家,专门去发小的二姐家吃了一顿拉风箱烧火做的熬凉粉,真是痛快淋漓地享受了一次绝对的乡土味道。
但也见到,乡亲们都用液化气、电炉子了,灶台灶火多是不存在了,尖山顶老房子也多是被改建为平顶的阔宅子了。所以,我就想:城市化发展,不只是城市多了,而是更多的古老美丽乡村城市生活化了。这就是社会学原理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概念在我乡的具象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1ff33dbf4c16361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