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找书的时候,偶然间翻到了一本散文集,很厚的一大本,大学的时候买的,但是好像买了就没翻过几页哈哈。
我喜欢看小说,喜欢看故事情节很生动的那种,是真的吸引人啊,可以一口气读完,《平凡的世界》《活着》《追风筝的人》。相对而言,我是不太喜欢看散文的,语言文字极其优美,但是太平缓了。我在想为什么当时会买这本书呢,可能是想要自己可以平缓安静一点吧。
晚上拿来看,这本买来被我搁置四五年的书,我竟然能看的下去了,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和韵味,那种安静的平缓的叙述竟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2.散文集中有几篇上学时学过的散文。
胡适《我的母亲》能感受到一个23岁守寡的女性作为大家族当家人,作为后母后婆的辛酸与不易,坚韧又顽强;一个很会教育孩子,很有智慧,以身作则的母亲。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有生活场景,很有趣。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插图上的秦淮河太美了,两旁是古屋,一条河从中间穿过。一定要去江南水乡感受一下,很惬意很优雅。
3.
这本书,纸质特别好,往后翻,背景都成了彩色的风景图,插图也越来越美。
等我看完了,等我不想要了,可以一页页撕下来折各种好看的小东西,千纸鹤呀,小篮子啊,小房子,小衣服,小燕子……我动手能力超强的,小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天赋,我很喜欢折纸、剪纸,做各种手工。我就是心灵手巧的小天使呀哈哈哈哈哈哈。。。
4.
以前学过的散文,现在再读,感觉真的不一样。上学那会其实是不太能欣赏的,只是学字词句知识点,为了考试。现在,我见过的多了,我的鉴赏也强了点,能稍微欣赏这些文章了。
比如“ ”,我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山师文化楼后面的齐鲁园,文化楼建筑古朴,齐鲁园景色优美,学生从文化楼下课后来到齐鲁园嬉戏,像极了鲁迅和小伙伴课间从三味书屋来到屋后玩耍。
5.
我喜欢买书,有时候买了不看感觉浪费。现在我想,以后,喜欢的书就买下来,不亏。你对它一见钟情,就冲这一点,也值得买。再说,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拿起兴致勃勃地读起来了呢。
今天看到易中天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见解:我还是喜欢纸质书,读书就像谈恋爱,我对它一见倾心,总想要有有肌肤之亲。哈哈,易老果然睿智幽默,这个比喻太形象太恰当了。看纸质书,才更像是看书。
6.
喜欢的书还会继续买。人都是在成长的,原来不喜欢的人可能现在喜欢了,原来不喜欢看的书可能现在喜欢看了。什么时候想看就看,随缘。
就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学上课时没看,后来朋友推荐过,我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很纳闷为什么如此露骨的书可以成为经典名著?
现在在看,我竟然不是那么排斥和批判了,虽然我才看五分之一,但是我认为性行为的描写并不是肤浅,是为了批判,人的欲望与压抑欲望,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扭曲的人性,是狠狠地批判。
以前看不懂的,现在能看懂一点点了。评论区有好多人说“读了好多遍了,每次都有新感受”,看书啊,也需要阅历,心境会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