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财神约饭,体贴我需要早点回家陪宝宝,特地选在我家附近。顾不得梳妆打扮,风尘仆仆前去赴约,正赶上点儿。
财神递过来菜单,“今天你来选,想吃什么都可以。”
“随便啊,看到菜单我就要纠结的,没个十分钟怎么行,你定就好了,我都行。”
财神诡秘地笑了下,“你怎么从来点菜都是无所谓,有个选择权都不好好利用。是不是除了点菜无所谓,什么都无所谓啊?”
戳我痛点,还想不想让我痛痛快快吃饭了?老规矩,我继续听从财神安排点单。
如若碰上我去张罗一场饭局,无外乎三个选择,首选大众点评,热心网友们都替我想好了;其次,直接上饭店的必点菜单推荐;第三,看看邻桌吃什么。
简单,省时,最关键是不会出错。
如此看来,不会出错比我中意的更为重要了,我的需求早变成支离破碎的模样了。
02
想起前段时间和先生的冲突。
为了能空出晚上的时间陪他见回国的朋友,早晨四点我就晕晕乎乎爬起来整理稿件。结果人家晚上相谈甚欢,都快半夜了仍意犹未尽,还要继续秉烛夜谈,完全忽略了旁边哈欠连天的我。
不高兴也不能发作,忍,那点儿小愤怒被悄悄压下去了。等到家,本来困乏的我到了主场显然来了精神,开始各种挑刺。
“牙膏盖又没盖好?鞋怎么又乱放?走路声音能不能小点儿?不知道宝宝正在睡觉吗?怎么还要打喷嚏,又感冒了?那你今天睡沙发吧!”
先生看着我一头雾水,悠悠地来一句:你是不是太累了?
我更来劲了:还真就累了。你明明知道我一早就再忙,我又不是铁打的,坐那里都要躺下了,你怎么和木头人一样都没感受到我的需求啊。
先生很是委屈:你怎么不直接和我说啊?我也不是非要你一直陪着啊。
我才听不进他的解释,顾影自怜怎么碰到这么个冷漠又自私的人。半小时后气消了,才发觉人家说的不是没道理。
从感觉自己累,到强忍坚持,接着有点恼火,压制住火气,选择挑对方的刺来攻击。为什么我的需求表达非要经过如此曲折的行径最后还落得两人不欢而散呢?
无法直面沟通说出自己的需求,这是我的功课。诚然,这与从小养成的思维、行为模式有极大的关系。
03
出生后婴儿最基本的需求即是吃喝拉撒被无条件满足,渐渐的开始有情感被呼应的需求,需要妈妈温暖的拥抱,柔情的抚摸,还有呼唤妈妈时及时的回应。
有回应的交流,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爱的,被需要的。成年后的他也会给到别人足够的爱和共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回应的孩子,自然会产生我是不重要的,不被需要的想法。
只是人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有着“暖男叔叔”之称的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有真自我的人围绕自己的感受构建自我,而假自我的人则围绕别人的感受构建自我。
可想而知,爱与回应被满足的孩子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需要,构建出真自我;匮乏的孩子貌似无欲无求,更多地是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平衡而和谐的关系有着你来我往的付出与接受,假自我的人更多的是去付出,不愿接受。追究下去,或许都逃不开不值得。
看似无所谓,看似没有需求,其实是需求被冰封住了。心冷的感受比身体的冷更刺骨,麻木,只有遗忘才能保护不被痛苦继续侵扰。
04
我们是如何回应孩子的呢?
某次在地铁上,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车厢中央,抓住杆子绕圈圈很是兴奋,每到车厢转弯的时候,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很兴奋地喊着“我在蛇肚子里,我在蛇肚子里。”
一边的我都被他的发现感染到了,转弯时能看到蜿蜒的其他车厢,摇晃带来的不可控制感给他带来了刺激的体验。
一会他就跑到年轻妈妈的身边,满眼带着惊喜“妈妈,你看,好开心啊,我发现我在蛇肚子里。”
年轻的妈妈只顾盯着手机追剧,头也不抬,“噢”的一声就算打发了。男孩仰头没等到妈妈其他的反馈,继续跑去中央感受摇晃。
再一会他又跑到妈妈身边重复他的发现,重复四五次后,年轻的妈妈忽然恨恨地打了一下男孩屁股,“烦不烦,好好坐着,别捣乱!”男孩委屈地哭了会,不一会就倒在妈妈身边睡着了。
孩子原本想要分享的喜悦就这样被无视了。身为父母,我们是否真的看到孩子,听到孩子,是否真的在倾听,愿意倾听呢?
大概很多的父母更多所谓爱的表达是心的约束吧。
“父母是天,是地,生养了你,当然一切要服从安排。”
“我们那代怎么可能会和父母吵架,这是大逆不道,你们这一代都要反了。”
“为了你,我牺牲了多少,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如果当年没你,我日子好过多了。”
原本应该是一份支持,一个港湾,很多时候变成了禁锢心灵的牢笼。
所以是否你也会陷入这样的陷阱,家长的爱就是将你养大,而你要表达的爱是对他们无条件的绝对服从?
05
当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想法,期望,对成功的定义强加在孩子身上时,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潜能。
成年后,或者继续在“无所谓”“都可以”中对需求视而不见,或者被压抑的需求会以各种方式迸发,生理的成熟不代表心灵的成熟,所以很多成年人仍然生活在不可思议的空想之中,甚至终其一生与父母对抗。
当自己又为人父母,是探索,体验,觉察,成长的新挑战和机会。有段时间,当我看着孩子安静入睡的模样时,很是感恩能与她共同临在于当下。
她在对我的需要过程中,让我一点点感受到自己内在的需求,被满足的也好,被无视的也罢,能被看到已然很幸运。
当她指着被蚊子咬的小包“喏喏喏”地期待地看着我时,只需要回应一声“宝宝被咬啦。”她就会满足地离开,丝毫忘记了痒痛。
当她拿着绘本屁颠屁颠跑来,只为给你看她发现的小鸟时,只需跟着一起“哇,小鸟。”她会很是自豪地“嗯。”那份满足同时也会在我的心底升起。
不仅孩子需要你,你也需要她。相处时的愉悦可以在双方之间流通。而她是最为纯粹的一面镜子,你和她的关系可以折射出很多曾经的你与父母的关系。
所以,可以觉察一下,你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是感受到累,疲乏,烦躁,还是轻松,舒服,享受?
无论是哪种感受,看到便是疗愈。如若是前者,是否能不排斥地感受她,她需要什么呢?成年的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满足她的小小需求。
END
小娜往期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