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团队手记:“人文”一词古已有之。《彖》辞据说是孔子所作,中有名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寒来暑往刚柔相推,是令人惊诧的自然现象。相其阴阳观象制器,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节制礼乐敦厚人伦,辞章歌咏教化风俗,是古代的人文。
然而时异势殊,传统思想得以栖居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一再改变,明末清初士人们“天崩地解”的悲叹言犹在耳,清末民初的文臣更是感慨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故国的“人文”在西方模式的冲击下面目全非,过去一个世纪便是找回“人文”的一世纪。当然,这样的“找回”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为了平复现代与传统之间相互撕裂的紧张与焦虑,为了在加速前行的时代洪流中给自我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身份确认。
《冰与火之歌》中构建了一个磅礴的架空世界,驱动这世界的知识力量来自旧镇的学城。学城的学士们有句名言:我们是七国的记忆,不然七国人民不过像条狗一样,只记得上顿饭吃了什么,然后期待着下一顿。愿人文社科学院精选刊物成为简友们的美好记忆。
别说我不告诉你,简书人文社科学院招收优质作者啦,只要符合要求均可报名。具体请看院长公告:简书人文社科学院招人啦,来一起搞点严肃又不无聊的
·哲思学院:院长梁光宇
主题:荒诞人生,需要严肃审视
介绍:伴随着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传统哲学的叙事方式遭遇着持续的重新审视。两次世界大战,与随之而来的冷战格局、信息技术革命,给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结构、艺术类型、传媒方式、日常话语等都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改变。哲学史上通常将这个阶段的艺术、思想风格称作“解构”或“后现代”,人的“存在”问题超越了传统形上学的宏大叙事,成为最尖锐的时代主题。
1、以审美的情怀去体验人生70虚构的时代——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流向
作者:北斗之光
后现代主义原来并不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成份是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只是在解构主义的哲学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行列之后,它才成为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
你看我们今天好多北京的建筑,很多都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鸟巢后现代,国家大剧院一个大鸭蛋(这两个地方也是让艺术家们痛心的地方),你说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旁边搞了一个鸭蛋,极其不对称;在体育馆造成了鸟巢,名字也后现代。
作者:寒雨书
在红楼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作者借邢岫烟之口传妙玉之话,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全书便是以这种死亡视角来观生存之道:无论多少富贵终究还是要归为尘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我们每个人最后都是这个土馒头,即面对这个无可遁逃的死亡,《红楼梦》哲学的基本问题正是面对一个必死的事实后该如何生的问题。换句话说,活在世上该为“无”的这种必然做好何种准备的问题。
作者:水墨依然
贫穷,有多少人惧怕着贫穷。贫穷就是一双恶魔之手,将人拽回阳光背后阴暗的临界。在这里,滋生着腐烂的罪恶。因为贫穷,我们可以去偷窃、抢劫、卖淫,甚至杀人。劫富济贫,成就着江洋大盗和侠客的传说;箪食瓢饮,打碎了多少包法利夫人们的贵妇梦。
如果说,贫穷对于穷人而言是一种无法企及的欲;那么,贫穷对于富人来说则是一种无法填补的罪。就拿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守财奴来说,《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吝啬鬼》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和《死魂灵》泼留希金,他们四个人比穷人更加贪婪与吝啬,可谓是最富有的穷人。贫穷不在是单纯的缺乏金钱、物质匮乏,如苏格拉底所言,“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作者:枫别雨
器具或者说用具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为此在的在世打开了空间。在《存在与时间》第二十二节的《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一个小节中,海德格尔有着详细的论述。
如果空间在某种尚待规定的意义上组建着世界,那么就无怪乎我们在前文对世内事物的存在进行存在论描述的时候曾不得不把世内事物当作空间之内的事物收入眼帘。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曾从现象上明确把握上手事物的空间性,还不曾展示这种空间性如何包括在上手事物的存在结构中。而这就是当前的任务。
作者:希臘智術史
20世纪哲人经历的动荡与战争让他们对“事件”这一概念有了集中的思考。海德格尔在后期的反思中考虑了“事件”(Ereignis),他以“此-在”(Da-sein)替换“此在”,“-”就是“之间”的意思,海德格尔称这个“之间”为“Ereignis”,人只有被抛入“Ereignis”之后才能成为此在,海德格尔在早期主要是思考如何打开此在的“此”,让存在在“此”显现,此在成为让存在显现的关键之所在,而在海德格尔后期则主要探讨此在如何成为“此之在”,或者说如何进入到“此之在”,让此在得以存在,而不是将存在与否的权利倾注在此在之中,这里关键的一环就是“Ereignis”。但是它是隐匿的或者说“非在的”,是被遮蔽的,而这种遮蔽本身就是存在本身,一旦这种隐匿的非在被去蔽反而失去了其本真的样貌,即是无法知晓它何时、如何显现,也就是说“Ereignis”中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了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他认为,构成现实的终极单位并不是“实体”而是“事件”,事件具有第一性,整个宇宙就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
·历史学院:院长心海涤尘
主题:王图霸业今犹在
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们在历史长河中呼啸而过,他们的业绩值得我们去关注体会。故本期精选介绍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帝王的五篇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皇氏三墳
他与商王有杀父之仇,又被商王囚禁七年。在囚禁中,他推演八卦,著成被誉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成为大思想家、大占卜师。他一生小心翼翼,充满忧患意识,他的著作也充满了深深的忧患精神,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他虔诚祭祀上帝,他“因梦占卜受命于上帝”,他讨伐诸侯,使得当时的“三分天下,其二归周”。他就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
作者:乐之读
后人在提及《史记》中的名篇时,《项羽本纪》几乎肯定榜上有名,而《高祖本纪》,在文采和格局上就相形见绌。毕竟此本纪的主角需要完全的“政治正确”,即使是太史公这样以公正和良心著称的绝代史学家,也不得不做一些无奈的让步和变通。
《高祖本纪》里读来最尴尬的部分,是层出不穷的神话故事。
虽说历代开国帝王的开场秀里,来朵五彩祥云,召唤条伸龙,再天降个瑞吉,也算常事。只是到了刘邦这儿,各类神迹基本算是来了个全套:
先是刘邦他妈在怀孕之前,梦到和神龙交配。人家戴的绿帽子,都来自隔壁老王,刘邦他爹的这一款,来自隔壁神龙。
再有,说刘邦“坐股有七十二黑子”,我试着想象了一下,感觉吕后应该不是密集恐惧症患者。
作者:古月今尘_
东汉开国功臣有云台二十八将,是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刘庄选定的,主要是跟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的将领,没有文臣在内。刘庄效仿汉宣帝图画功臣十一人放置在长安未央宫麒麟阁,同样图画他们的形象放在洛阳南宫云台,因此得名。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图画形象的还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只说二十八将是为了上应二十八星宿,两汉习惯于将人事比拟天象,这也算是其中一例。
这二十八人,被放在《后汉书》卷二十二末,排列顺序大体按照功劳,比起后世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没那么有名,原因很复杂,有人认为是年代久远导致民间流行的演义小说更愿意以二十四功臣为主角,有人认为是东汉战争太少导致他们军功不显,都有道理,但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刘秀驭下的需要,导致二十八将智勇不能够充分展露,使得东汉初年时势只造出了刘秀一个英雄,其余人不得不主动退让以免祸。
作者:邹霖
董卓进京,祸乱朝政,掀开了三国乱世的序幕。董卓给了汉末时代一次大动乱。而在大动乱的时期,原本固化的阶级,变得吹弹可破。如果在太平世,你不过是一辈子屠夫,在亨羊宰牛中度过余生;你不过是仁义道德的教书匠,在经史子集中销势残年。但如今,世道变了!
最先起事反抗命运的,黄巾军。他们或为流民,或为山贼,处在阶级的最底层,生无所依,老无所养,毅然选择了反抗。但那个时代,似乎并不属于他们。镇压他们的,尽是当世之豪雄。其中代表曹操,就是通过镇压黄巾军,组建了青州兵,积累起原始资本。
说到底,朝政固然昏暗,时局固然动荡。士族阶层中的英雄豪杰,还大有人在。底层农民,还承担不起国家气运的重任啊!
作者:热血青年初白桑
我喜欢把巩义叫做“巩县”,倒不是因为大郑州主义的虚荣心作祟,而是因为这个地界在河南历史最兴盛的北宋就叫“巩县”。
以前在洛阳上学的时候,在一节古都学的选修课上,老师用悲天悯人的语气告诉我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巩县看宋陵,那些石人石马都是宋代雕刻的巅峰。
上选修课无非混学分,我哪里懂得什么劳什子的宋陵?
宋陵公园是巩义市中心最大的公园,躺在下面的墓主叫做赵祯。
赵祯是谁?宋代皇帝呗。——宋陵公园里散步的人都会这样告诉你。
如果不是历史爱好者,恐怕很难对赵祯说出个一二三来。我们不妨换一种介绍方法:赵祯,“狸猫换太子”里的太子,任用王安改革的宋仁宗。
·国学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一凡有话说
主题:研习经典,传承文化
介绍: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宝库,中华民族更是历来重视对经典的研习。在大环境巨变的当今社会,研习我们固有的经典,无论对于个体自身修养的提升,还是对于探索中西思想交流融合的时代课题,都极有必要。
作者:周婧sculptor
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那段数百次战争的历史已逝去近三千年,上有雄奇霸业,权谋机变,下有奴隶徭役,怨妇挣扎。庞大繁琐的礼制,烙印于思想中挥之不去的鬼神信奉,让那个时代更加沧桑神秘。宛如一轮赤日在策马扬尘中落下,历史终是历史,于今已无多少痕迹。
还好有清泉不竭,流淌了三千年,尚能灌溉人心,那就是《诗经》。
说诗三百,思无邪,它表达的东西并未多么晦涩难懂,不需要绞尽脑汁非要讨出个隐秘内情。它如一部部纪录片,展示层层递进的画面:你看到什么,便是什么……
2、《易经》初谈
作者:秦小白
《易经》作为一本政治经典和人生经典,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精英、文人士子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精研《易经》。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政治家有时也会在《易经》中寻求政治解决方案;
曾国藩在繁忙军务政务之外,将研习《易经》作为短暂的心灵休憩之所。
许多人在遇到人生难以抉择的关键时刻,也曾卜卦为人生问题寻求答案。
朱元璋接到朋友的来信,卜卦决定造反;
王阳明在人生的艰难时刻,卜卦决定留在南方。
许多牛人的名字也能够从《易经》中寻觅踪影。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经—系辞传》(润之)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易经—豫卦》(介石)
“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易经—豫卦—象传》(中正)
易经中认定卦爻吉凶悔吝的时候,最好的卦爻要求:“既中且正”;这些名字估计大家都很熟悉。
作者:冯小欢
不仅孔子,先秦诸子们主要的兴趣都在于求治,而求知的兴趣是极小的。虽说有墨子这位科学天才,也有名家公孙龙对逻辑的研究,但是纵观整个先秦思想,这些是次要的,而求治才是主要的。墨子以他的兼爱说闻名,而兼爱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自然清静无为,都是治身、治国的大道,和求知、认知的关联不大。这乃是一个学习传统经典的常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西方哲学主要在求知,中国传统哲学主要在求治,这意味着什么?在哲学上表露出怎样的含义?当代哲学还有没有求治的哲学呢?
作者:心技一体
《老子》究竟有多高深?读了《老子》能打开古人智慧的奥秘吗?
姑且不说,“智慧”是个什么东西难以界定。只说《老子》,一部曾经人人都读,耳熟能详的作品,居然会有这样独特的“意义”了?这除了反映出基础文本阅读的极端匮乏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智慧”所在。
作者:一道
在《庄子之悲》一小节里,我们说庄子对世人蝇营狗苟急急巴巴的生存状态持一种否定态度。他觉得,我们的情(思绪、妄念等)有时就像野草一样,如果任其肆无忌惮地疯长,就会荒芜我们的心田,消耗人心的生机,如同野草消耗了土壤的肥力而日渐贫瘠沙化,杂念也会吸食心的营养而逐渐憔悴。
那既然情是乱心之物,如果我们想要追寻另一种平静,是否应该勇敢地拿起柳叶刀,斩七情断六欲呢?也许可以一试,然而锃亮锋利的柳叶刀已握在手中,庄子正要下刀的时候,突然有些犹豫了。为什么会犹豫呢?
本刊会不定期更新,感谢大家支持精选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