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昂夫,元代散曲家,也是一个美食家。他在《耍孩儿》中写道: 收成黍豆盈仓垛,经年不缺半合。收耕罢织足衣食,将柴门紧紧扃合。早晨间豆粥吃三碗,收晚来齑汤做一锅,暖炕上和衣卧。守着俺山妻稚子,喂养些牛畜驴骡。
黍、豆是古时候中国北方“五谷”中两大粮食品种。其中“黍”,许嘉璐先生认为是“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黏”;于省吾先生认为“黍即今黍子,也叫作縻子,去皮叫作大黄米。”
豆粥(略)。
齑汤(略)。
清代乾隆年间,旅居京师的商州籍拔贡王远山先生在其所著《商州山歌》有“豆堪为面麦为仁”之句。记述的就是豆面和麦仁两种饮食,可见此食历史之久远。
《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本草纲目·穀部·大豆》:“盖大豆保岁易得,可以备凶年。”这说明豆适合在土地较为恶劣的地方生长,且产量高。
查百度,豆面有多种,却不知道王远山先生的商州豆面是否最正宗?其中商州豆面汤又叫豆芡。把水倒入锅中,水中下一些包谷(玉米)糁子、黄豆,架大火烧煎,然后将豆面下入锅中,搅匀,用大火再烧煎,开锅搅一阵子,搅时要将饭扬起倒下,扬起倒下,反复多次,然后再烧。
陈水河整理于2021.10.17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