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信念到信仰:更高的心理制动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16:14 被阅读0次
陈独秀手迹

一名酗酒者因为一次酒驾使得他的儿子被撞伤,然后他想寻求帮助把酒戒掉,通过在一家诊所的治疗持续13个月以后,他觉得他的酒瘾控制住了。他觉得他不是一名很糟糕的失败者,没必要和一群醉汉打交道,所以就不再参加戒酒的聚会,后来他的母亲得了癌症,他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酒吧。

这里的喝酒是一种习惯性的回避行为。而这种习惯性的回避行为成为了他的一种嗜好。原先嗜酒的朋友,有教他使用可卡因,他在一次吸毒之后去接孩子,又发生了惨烈的车祸,幸运的是这车祸发生在他去接儿子的路上,虽然他的车被毁,他却没有受伤。

他又开始参加戒酒的聚会。咨询师告诉戒酒的酗酒者——当他感觉自己能自控的时候还不行,如果生活中缺乏一种更高层次的力量,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软弱,治疗不会有效。(《习惯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第2版,第84页)

这句话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去年阅读的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一书中关于防止犯罪三道防线的论述。

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句话:做与不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有些罪犯在回忆自己犯罪前的心态时也常说这句话:都怪当时一念之差。一念,在许多行为之前似乎像一道阀门,开与不开只在瞬间,门里门外只在咫尺。这道“阀门”就是心理现象中的观念。观念就是人在观到(感知)的同时形成的念。(李玫瑾《幽微的人性》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3月出版,第一章《人性是养成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指出,爱的艺术的实践要求一种信念的实践。“理性信念”“不是一厢情感的思想,而是建立在人类过去的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在每个人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在理性和爱的体验的基础上。”这是人的第二道心理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人的信仰。《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介绍的酗酒者最后的戒酒成功来自于宗教和灵性的信仰。你不一定要相信上帝,但是你一定要相信一切能够变得更好。通过建立社群,分享经历,那一些独处的人获得了力量。而内心固守的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更是构筑了最后一道坚固的防线。

庄子《逍遥游》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云,“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李玫瑾:三道心理防线

相关文章

  • 从观念、信念到信仰:更高的心理制动

    一名酗酒者因为一次酒驾使得他的儿子被撞伤,然后他想寻求帮助把酒戒掉,通过在一家诊所的治疗持续13个月以后,他觉得他...

  • 从信念到信仰

    如果从担忧失落到找到信心是从0到1,从找到信心到坚定信念可能是从1到100,从坚定信念到拥有信仰便是从100到无穷...

  • 营销者怎么创造顾客价值?

    一、本章节的重要观点 1、营销观念,根据时代的不同,我们的营销观念也在变化。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又到推销观念,最...

  • 营销笔记|营销观念演变过程

    市场营销产生于20世初期的美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

  • 《少有人走的路》恩典,它会让艰难变成前进的动力!

    错误的信仰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患者治疗心理疾病时,医生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并通过宗教和信仰的观念,对患者信仰体系的合...

  • 影响你的金句 从观念到信念 构建心理平衡

    Day:26 今年有很多金句,以前也听到过,当时就觉得很对,但并没有去做。今年听到很棒的句子,就马上行动起来...

  • 影响你的金句,从观念到信念,构建心理平衡

    我一直坚信这句话:跌倒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是失败。人一辈子收获了多少的成功,就必定会经历多少的失败。小孩子...

  • 19.2.9

    观念到位,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 谈成熟

    关于什么是成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从心理层面讲,它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指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幼稚向更高一级的转变,...

  • “上帝观念到天命观念”杂谈

    追溯中华渊源,并无“上帝”之说,准确来讲,是天神。但鄙以为,也许为了明确性和国际性,才统一为“上帝观念”,天神观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观念、信念到信仰:更高的心理制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pw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