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勾起了一个严峻问题的思考,又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内斗。许久了,至少是三个月,我不再做严谨的发声,或许因为语言的苍白无力,或许因为怪像的习以为常,又或许期望与现实的天差地别。
当正能量无以绽放,不作声便是伟大的选择,否则就是营造负能量场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作恶”就是一种壮举,我便庆幸自己在某种时期和场域我能兑现自己的“不言”,就这样微弱地勉励自己做俗态中一束微光。
明文禁止的成绩排名已有结果,众人羡慕的教师专属假期(包括周末)已经到来,最终的美好“期待”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无限的自我觉察:我们迷茫,我们无望,甚至于我们作为教育者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北”。表面上让人尊重和仰慕的这一神圣职业到底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很心疼我自己,也很心疼像我一样希望安安静静、简简单单、真真诚诚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同仁们,心疼我和我们都背上“怀疑人生”的行囊来惩罚自己。
当政绩难以避免地与教育界产生链接后,什么所谓的严禁“唯成绩”、严禁“加码”、甚至于严禁与教学无关事项进校园等等,都成为虚词,而且变本加厉。因为教育界是庞大的劳动体系,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这一笔“资源”谁都不想浪费。
干工作不分场域和工种,说白了工作者的追求只是为了能够在工作和生活的满足中找到应有的幸福感,就这一点而言老师也希望自己能全身心去从事教育教学之外的众多重任的。关键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怎么办?
遗憾的是慢慢地教育生态受到了破坏,更遗憾的是明明知道教育生态受到了破坏却无以改变。似乎人人都看到了问题,又似乎人人都觉得无力以对。
比如,“唯成绩”!似乎只有成绩才能显而易见地在最快的时期去量化一个人的水准和贡献,其他过程性的东西不易实施。所谓的孩子成长太慢太慢,我们太沉不住气去慢慢感受。
于是,可谓懂教育的老师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常识,在慢中引领孩子们成长,他们成为了孩子们的偶像、家长们眼中的好老师。
可是,他们却因为一时的成绩成为了领导谈话的对象。留给了他们众多的怀疑,也怀疑人生。
前两天,一位邻县的好朋友也告诉我他很怀疑人生了,由于不想学年级组同科目老师的那样疯狂(比如毫不松懈地守着学生背书、只教学考点等),他的成绩已经两次垫底了。作为老教师、背负着州级骨干教师名誉,他很痛苦。
我看了一下,他的成绩确实比那些疯狂的同科目老师低了一些,值得高兴的是他们年级组成绩跃居全县第三且比城区的很多学校都要高,他教学班级的孩子也是最开心、更有成长感受的。我也看了一下,他们班的参考人数也是最平稳、最多的(比其他班多近十位)。
然而,他的两次垫底将面临着被谈话、调岗、增加班级、叫停一些自己喜欢的教育研究……
总之,无论做什么,先拿成绩来证明。
确实如此,没有成绩的教育不叫教育,但是值得反思的是只有成绩的教育也不叫教育。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但只有成绩也过不了明天。
成绩的背后是什么?是“赶走差生”,是无限制地监督学自己的科目,是无节制地增加课时(很多学校都是早六点半直到晚十点半,一天课时有十四节之多)……
仅仅提升成绩而言,方式很多。比如只讲考点,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老师,几乎不用讲单元课程,画画重点难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不出来的罚写上十来遍,最终的成绩差不了。
每每这样的时候,每每看到其他班级的孩子压力之下逃学的时候,每每被成绩一锤定死的时候,我为我和我们的这样的教育生态而痛心。
我并没有为这样的同仁用这样的方式找借口,我也没有反对教育教学中成绩的重要性。但是,至少面对这样的教育教学样态,我们作为教育的居中人是不是压抑得怀疑人生?
需要着重说的一点是,自下而上似乎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一切。因为众多的矛盾中,或许我们都“身不由己”。
这样看来,没有什么工作、没有什么人群不觉得迷茫,或长或短,或显性或隐性。
总之,我们能做好的只有自己,没必要因其他外界的影响而以“怀疑人生”来惩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