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偶读余秋雨《文化苦旅》,被书中描述的各地文化名胜所吸引,于是就畅想着有朝一日,如余先生一般游历山川,亲身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正是从那时开始,20年多来,我一直关注着余秋雨先生的著作。他的书,每有出版,我必定买来细细阅读。
在《山居笔记》里,我仿佛看到了余秋雨作为一名文化学者,背负着生命困惑,在艰难地行走,努力探寻文化遗迹背后所蕴涵的文化积淀的身影。仿佛聆听到了他探访历程中感悟的心灵之语。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以及对“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等重大问题的执着探索精神。
《霜冷长河》让我在余秋雨自然简约的文字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思考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他对生命的这种最宁静、悠然的感知,时常把我从困境遭遇中引出,领着我沿着人生的漫漫长河安详前行。
《千年一叹》里余秋雨带着我跋涉四万公里跟随越野车队"千禧之旅",用感伤而厚重的笔触揭开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等文明兴衰的历史面纱,也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
《行者无疆》所记录的是余秋雨途经26个国家96个城市所经历的一段不同凡响的西方文明之旅,它让我学着尝试从文化视觉探视史诗般的欧洲文明,逐渐认识到 “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优娴的笔触、开阔的视野、从容的行文,总让我爱不释手,成了我案头反复阅读的一本经典。
“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我等不到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家族的世纪沉浮,而这本书的创作经历更让我对这位文化学者多了几份敬意,他自己曾经这样描述过这种写作状态:“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博古纳今,驰骋中外,睿智的文字中总是不断地闪烁着深邃的哲理。我在《借我一生》中了解了余秋雨的家族史以及关于文革的记忆;在《笛声何处》中聆听曾经让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寻觅中华》仿佛就在我耳边讲述着一个个睿智的故事,教我如何思考人生和未来;《问学余秋雨》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探究欲望;《从北大到台大》用一种课堂讨论的形式把我带回了悠长的历史文化记忆……余秋雨总是以丰厚的文史知识和优美的散文语言,带领着我在浩瀚的文明中快乐地游弋。
因此,借文字结缘余秋雨,相伴20载,实乃人生求知之一大幸事。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微博等.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用图符合CC0协议,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旸瑫,一个烹文取暖,煮字疗饥的生活家.更多交流加微信69421456.
感谢您关注更多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