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那么美:匕鬯不惊(43)

作者: 王茯苓 | 来源:发表于2018-05-09 14:00 被阅读208次

    衣食住行,该说食了。

    估计很多人不会读“鬯”字。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中的“匕”原来指地位低下的妇女,后引申为长柄道具,如匕首;又指前端带圆锋的匙子。“鬯”是古代的一种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用以祭祀的用品。因古时军队作战,所及之处需烧杀抢掠,以保证供给充足。“匕鬯不惊”则是指军队出征时军纪严明,不影响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匕鬯不惊”也是当年共产党对解放军的要求,我党当年能打下江山,跟其爱护百姓不无相关。

    中国人知足常乐,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只要当政者能让人民吃饱饭,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基本可享安宁。

    因意识形态不同,西方对中国的防范和妖魔化由来已久,且无孔不入。海外最常听到的关于西方人士对毛爷爷的指控,大多都集中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件事。事实上,就算不是大跃进,遇上灾荒,当时的国人还是毫无反抗之力。常自认为地大物博的中国,因靠天吃饭,在历史上一直饥荒不断。公元前108年至1911年期间,有记载的饥荒达1828次,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其中十九世纪中下叶,因旱灾、饥荒和太平之乱,有超过六千万人死亡,相当于三个多荷兰灭了三次。

    如今国人生活富足,见面依旧不改:“吃了吗?”  这是因饥饿记忆而沉淀下来的,最直接的关切问候。中国老百姓何时有过这么好的日子?没有过。我奶奶见过日本兵,经历过饥荒和文化大革命,大半辈子都在吃苦。而当回顾一生,她面带笑意,说:“我们终于过上好日子了!”

    吃饭,需要饭具。“勺”和“匙”都是吃饭用具。一勺为与,“与”原本指的是用食勺为别人添食,后引申为给与,如赠与。

    “斗”为长柄勺子,为十升容量的容器。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不为利禄所动,为人清高,有骨气。斗做动词用有争斗的意思,如斗法、斗鸡、斗牛、斗嘴、斗趣 、斗勇、争奇斗艳等。

    “乡”的繁体为“鄉”,“鄉”与“卿”同源,甲骨文中,就像是主人和宾客面对着餐桌,相向而坐,共同进餐。对着某个方向而坐的这个意思,后来被 “向”代替。而“乡”则成了在外的游子们朝着的方向,为家园。汉族人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背井离乡。但因古时战乱或灾荒,人们常被迫离乡,所以中国人的“思乡”成了某种民族记忆,比如乡愁、 乡恋 、乡里乡亲、乡音难改,和回不去的故乡。

    直到现在,到了团圆的时节,不管离得多远,人们还是会想方设法返乡。如春节前几亿人从城市返乡的规模,堪称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每年一度。此外,中秋、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都会催生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因古代没有冰箱,菜蔬不能保鲜,所以人们发明了“卤”这种方法,来保存难得的食物。“卤”,原指在装有盐水的容器里浸泡食物。古人将富余的食品如蔬菜、肉食浸泡在盐水中,以便长期保存。北方的腌大白菜、南方的榨菜、从中国传到韩国的泡菜,腊肉、腊肠等,都用了类似的方法来保存食物。发展到现在,卤成了一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以咸为主味,加各种香料进行咸香烹煮。

    古人吃饭有说法,用手直接抓吃粗食为“饭”;有吃有喝的正餐为“食”;山珍海味的高级享用为“餐”;神祇受用祭奉的贡品为“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的应该不是什么珍馐美味。

    “食”,本义是津津有味的进餐。如食肉、食补、食疗、食客、食道 、食管、食指 、食客、食堂等。“食”作名词,指可吃的东西,如美食、副食、主食、零食、粮食、面食、肉食、觅食、挑食、丰衣足食等。

    所有与食相关的字,都采用食字旁 “饣”,如饭、料、饼、饵、饪、饱、饥饿等。

    “食”能让人活命。为了活命,人可以做出超乎想象的事。自古人类相争,也无非是为了多一口饭吃。当人可以达到“匕鬯不惊”的境界时,在战场上就很难被打败了。

    主要参考来源:

    维基百科、《象形字典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上官飞鸿:长知识了
      • 唐瞬:啊哈哈,我知道香港有位作家叫刘以鬯,但真不知怎么念
        王茯苓:@唐瞬 哈哈,发音是可以练出来的。口音就比较难改。
        唐瞬:@王茯苓 谢谢,我咬字发音经常被我儿子取笑
        王茯苓:@唐瞬 ch- ang chàng:relaxed:

      本文标题:汉字那么美:匕鬯不惊(4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fo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