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是结穗的谷物,在甲骨文中,字形像垂穗的庄稼。从古至今,“禾”字变化不大,现在多指水稻。
《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因为处于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称之为禾(和)。
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定年为月1.2万年前。一万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提高水稻产量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大多与吃不饱有关。中国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烙印着民族对饥荒的记忆。
“风和尽起”,表示西周的周公重新执政,顺应民心,得到天助,大风把吹倒的禾苗重新竖起。禾苗竖起则意味着又有了好收成的希望。风调雨顺则民安。若遇到天灾,农民吃不饱,那谁也过不好日子。
禾字旁的字,多与谷物有关,如稻、秧、穗、稼等。秒,原指尖细的禾叶,后引申为微乎的时间一秒钟。利,原指用快刀收割庄稼,意为刀锋快,后引申为实惠、益处。秀,原为谷物扬花抽穗,引申为漂亮的、美好的。培植并收获庄稼为“种”。“移”是因为禾苗过于密集而不得不转植他处。“科”原来是指用标准容器测量谷物,引申为标准、等级、用标准测试和训练等,如科举、科班。“租”,为征收作为赋税的谷物。“租,田赋也”。现在的“租”,多指出借、借用,如出租、租房、租户、租金等。
水稻种出来的,叫大米。粟子结的是小米。不管是稻还是栗,去壳以后的仁儿,就是米。米的吃法可太多了,除了可以煮米饭、米粉、米面、米汤、米线、米糕,还可以酿成米酒,做米醋。中国西南人好吃米线,云南、贵州、四川人,米线可以从早吃到晚。两广一带和福建人则爱吃米粉,海南人早中晚一天三顿吃米粉都吃不腻。南方人对米粉的吃法各有偏好,每一条街每个摊子,做出来的米粉汤味道都可能不一样。 看哪里排队的人多,跟上去总没错。
南方人吃水稻,北方人吃麦子。“来”是“麦”的本意,俩字的繁体字分别为“來”和“麥”,从字形上更接近甲骨文,意为麦子,从外域引进来的作物,像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
“来”和“去”等趋向动词,对于海外汉语学习者而言,是个难点。他们不理解,回就回了,为什么是“回来”。他们常会混用“回来”和“回去”。其实要解释这点也很容易,朝着说话者的方向移动为“来”,反之为“去”,教学时若能选择几个常用动词,结合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语言加上动作多练几次,学生就能掌握了。其它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也可以用类似的教法。
来,因起源于来自西域的礼物,所以不管是“有朋自远方来”,还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不管来点儿什么,大多令人欣喜。
来,可引申为从过去到现在,如来历,从来,自古以来。来,还可以形容远在以后的,如来日放长、来生来世。
“年”,从字形上看,是农人载谷而归,把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秋冬谷物收成为“年”,秋冬谷物歉收为“歉”。现在海外说起中国春节来历时,都会讲一个叫“年”的怪兽的故事。这个故事很难说服人,从甲骨文来追根朔源,人们对于“年”,一定是欢迎而不是惧怕的,也不知是哪个蠢蛋编了这么个没文化的故事来忽悠外国人。农民对于好收成的“年”,怎么可能要赶跑?看风禾尽起,又可盼来一个好年,高兴还来不及!
主要参考来源:《象形字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