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巧妇做饭的米,若没有过去的经验,就没有映象的储存,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从大脑中提取而成为记忆,此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cc7e89cc37f7a5f3.jpg)
这几天心情一直不好,起因我非常清楚:周一傍晚赶到淄博后与一高中同学见面,当说起某同学时,他告诉我这位同学已去世好久了。
当时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当我知道没人会因此而开玩笑时,自然就信了。自此,心情开始沉重。
我和某同学高中三年,关系不好也不坏。1985年我名落孙山时,他考入了山东工业大学,后来长久失去联系。记得再次见面是2000年左右,他带一朋友为某事到青岛来找我,办完事后朋友招待吃饭,觥筹交错之间得知他正工作于我们当地一个权力部门,事业和仕途顺风顺水。
后来的一个阶段接触就多了起来,这倒不只是因自小出身卑微而在骨子里根植下的那种喜欢巴结权贵的心理作祟,更多的是通过那久违的一面我看到了这位同学的巨变,从身高、穿着,到谈吐、举止,都已完全不再是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一副贵人的气质开始凸显。我最喜欢这种气质,也极易被这种气质所感召。
就此,我曾在酒后鼓励过另外一位已经非常非常有钱的高中同学,让他一定不要在富裕面前止步不前,而是迅速完成由“富”到“贵”的华丽转身,争取早日大富大贵——毕竟“贵”要比“富”更为高级一点。那天他也喝了不少,朦胧中扔给我一句带着酒气的话:“大富大贵就是找死!”还一字一句地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当时我以为我这同学当年成绩不好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在遣词造句或引文举证方面总想附庸风雅却又难免失之恰当,今晨突然意识到一语成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b594352591d8f9fb.jpg)
犹豫了半天之后,我还是把这位已经去世的同学从手机的通讯录中删除了。自此之后,每当我与其他高中同学相遇或相聚,可能还会提起他,但他只能是我们的记忆。
同学跟我说,曾经在那位同学去世前见过最后一面,当时他的脑已死亡,因而只有呼吸没有意识。看同学在我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并富有感情地慨叹着那个即将终结的生命,我的头脑中却始终无法勾勒出任何画面,因为我的没有见过,也就没有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巧妇做饭的米,如若缺失,就没有映象的储存,因此,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从大脑中提取而成为记忆,此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闭上眼睛,头脑中浮现出的是他高中时那瘦小的模样和最后一次见面留给我的沉稳与端庄。这是他50年的人生在我心中划过后所留下的唯一,这样的定格就是所谓的“同学一场”了!
忽然间有些庆幸没有与他在医院见那最后一面,没有像那位同学一样与他作单方面告别。这种庆幸让我低落的心情缓解了不少。
当我试图用理性的思考来进一步对抗情绪的抑郁时,想到了自己讲课经常说的那句“抑郁是对过去的悔恨”,就想:我“悔恨”什么呢?
不是那位同学的死讯,而是觉得自己不该知道!
对我而言,他的生命不是终结于咽气的那一刻,而是在我从另一位同学口中得知他死讯的那一秒!
在此之前,他对我是活着的,尽管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其实完全可以更确切地说:活着,只是被记忆。
你,我,我们,都不过是在别人的记忆力里活着而已,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
想你时,你便复活;忘记你,你就死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726efa68e4d5603a.jpg)
网友评论
人是活在回忆里的,活在当下,做好自己,将来回忆不会苍白
当你掌握了“死亡”和记忆的关系原理,并去付诸行动时,就如同成为绝世高手,拥有了对他人的杀伐决断的能力——想让谁活,记住他,想让谁死,忘记他。
所以,现实生活中,那些耿耿于怀于过往那些破事儿的人无异于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仇人”,让其伤害自己。
要灭掉一个“仇人”,请“相忘于江湖”。
随着年龄渐长,开始越来越多地直面死亡,生命的逝去常常令人猝不及防,甚至来不及好好地告别,在最初的震撼之后,我们开始接受对方的死亡,并把与死者相关的记忆渐渐尘封起来,越来越少地想起。直到有一天,再也想不起,他便从我们的世界消失了。
从生理到社会,再到心理,死亡步步推进,与之对应,为了克服死亡的焦虑,我们越来越重视养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融入越来越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让自己变得更加重要,不可或缺。我们与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关系,以期活在对方的记忆当中。还有古人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无不是通过创造价值,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
读过几本关于死亡的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相约星期二》、《超越死亡》等等,死亡既是最大的恐惧,也是最好的老师,它所教给我们的,正是生命最重要的。
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才是最惧怕死亡的人。或许,当我们尽心尽性,好好活过了,会更加坦然地接受死亡。
一切都在记忆中永恒。
生死就是这么并存的😅
记得就是活着,不记得活着也……
作业中的“警示语”值得反复复习和记忆。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要怎么活着
记忆又是脆弱的,它也可以被轻易地偷天换日,翻天覆地,被修改被赋义(通过专业的技术,这一点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那么,记忆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会活得更好。
又想起,很多很多人,很多小时候非常熟悉的人。因为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工作后留在山东,也很少回老家。跟家里长辈通话,时不时听说“某某某去世了”。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刻意去想:最后一次见TA是什么时候?——人啊,哪怕很相熟的人,都不知道哪一次见面便是永别。想到这些,总会跟自己说: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次的相遇,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因为,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命运如何安排,不知道和别人的缘分在什么时候就尽了。
如果将自我的存在建立在别人是否想我、回忆我之上,那么自我只是建立在流沙之上,那是完全靠不住的,重要的是:这是界限不清。
需要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
恨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忘记他以及他带来的伤害,这样让他才能安心静的“死去”,不会再活着闹鬼,来烦扰你。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记住他,让他永久的存在,存在在你的脑海里,正如歌中所唱:你存在,在我心里,在我梦里,在我的歌声里……
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如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此人的态度、行为,就是因为这一印象是与情绪相连的 。情绪记忆的映象有时比其他形式的记忆映象更持久,即使人们对引起某种情绪体验的事实早已忘记,但情绪体验仍然保持着。
姥爷去世多年,每次想起他,就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在对我慈祥地笑。他一直活着!
抑郁是对过去的悔恨!悔恨在于不接受意愿中记忆存在的定式的向往。
有些人死了,但他在您这里依然活着。
但作为同学,不管他在您心里是活着还是死了,只要您知道他还存在于这个世界,您都会心安。
这,就是同学情结吧。
你,我,我们,都不过是在别人的记忆力里活着而已,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
想你时,你便复活;忘记你,你就死去!
被激活了记忆,想起了那么多
我知道我悔恨什么?
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想跟那个人说声对不起。因为没有说,这辈子再也没了没了机会。所以当那个人死不瞑目的时候,我很难过,那种难过不是哭一哭,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想你时,你便复活;忘记你,你就死去!
在值得被记忆的人心中活着,在不值得被记忆的人心中死去。为自己好好活着,又何妨在他人心中是活着还是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