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13总第100篇
世间最远的距离,是意识与物质的距离;世间最重要的关系,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与事物之间,首先是认知与被认知关系。认知事物,就是懂得事物的本质道理,即“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认知事物,先要认知生命。何谓生命?生命是天地和合而生成的和气(中气、真气、精神、灵魂),生命的本质是灵魂。肉体是“地”为生命提供的住室、载具,万物是“天”为生命生养的“伙伴”,意识是生命、肉体、万物相互作用的显现。肉体是为生命服务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更不是生命的服务对象。

那么,人生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养护、发展生命(万物生命互为一体)。生命是本,外物、肉体、意识、名声、财富等,一切皆是末。“持后”,即是对生命本身的养护。可是,我们是这样做的吗?列子讲了如下故事。
故事一:
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旁边有个人问他什么缘故,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有恩德。”那个人说:“百姓知道您要放生,所以争着捕捉它们,被杀死的斑鸠更多了。您如果想要它们活着,不如禁止百姓去捕捉。捕捉了又放走,恩德和过错是不能互相抵补的。”简子说:“是这样。”
体悟:简子重视积恩德,却无视积恩德的方法。靠特别日子、吉祥名字和“献鸠”放生(名为放生而实为杀生),能做成功德吗?放生的意义是保护生命,保命才是积恩德的根本途径。只有积恩德的意识、形式和名义,而没有积恩德的实质行为,怎么能积成恩德呢?
人之心,不正则偏。简子的做法不仅不能积下功德,还会招致祸患。倘若明白积功德的道理,懂得积功德的方法,简子就不会等着别人“献鸠”,而是到处救助被困的生灵,包括禁止人们捕捉了。意志与本质的分离,何其害啊。

故事二:
齐国的田氏在厅堂里祭祀祖先,来赴宴的客人上千。其中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看着,便感叹地说:“上天对我们人类太优厚了,生育五谷,又生出鱼鸟,来供我们人类食用。”客人们附和他的声音像回声一样。
鲍家的孩子十二岁,也是其中的宾客,站起来说:“不像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与我们人类一起生存,只是种类不同。种类中没有贵贱之分,只凭大小、智能、体力而互相制约,互相捕食,不是谁为谁而生的。人类选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它,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人类而生的它们吗?并且蚊虫叮咬人类的皮肤,虎狼吃动物的肉,难道是上天本来为蚊虫而生的人类、为虎狼而生的肉吗?”
体悟:尽管身为贵族,田氏并非真的一切高高在上。“和之如响”的“众客”,也未必是真心地附和田氏。所谓的成功人士们,意志远离自己的本心,远离生命的本质,怎比“鲍氏之子”纯真、晶莹、光明、快乐、充实呢?

孩子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自然世界,万物同根同源,和谐共处,互联互通;而成人的意识和认知,则是人类高于万物,自我务必优先,个人不可侵犯。可见,成人与孩子的区别在哪里?成人的意志接近头脑,接近功利,远离本心;而孩子的意志接近本心,接近本质,远离功利。
成人用生命争名利,生命越来越耗费、衰退;孩子用生命感知万物,生命则得以滋养、绽放。年龄增长了,道德却退化了,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悲哀。意志与本质之间距离的大小,便是成人与孩子区别大小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子说:“复归于婴儿”①。
注:①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