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10
越受推崇的科幻小说,越难在影视化后得到客观的评价。
作为第一批追随者和观影者的原著粉丝,通常会对电影未能展现自己预想中的小说世界而难以认同,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第一批发声者的观点会得到最快速度的传播,尤其是负面评价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所以上映前一片不看好《降临》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影评人公约”其实说的挺对,“没看完全片的情况下,不正式发表影评”。现在我们会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接受到关于一部电影的信息,却很少有人能耐下心仔细看完一篇影评,电影凌晨刚上映,早上8点你一起床就看到手机推送“《降临》、失败”这样的词句,你会怎么想?
帮我的影评改掉标题的编辑说,你不要嫌这个俗,越有噱头、越通俗易懂、越能吸引眼球,直接告诉读者电影评分才是最需要的,反正他们也不会细看内容。我想想,他说的好像也对。
最切合影评主题的标题被编辑改掉是件很郁闷的事,所幸我还能在正文里写下自己独立、真实的观点,这也是写一篇影评最基本的要求吧。
为了尽可能少的被原著因素影响,所以我在一刷之前没有阅读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在完成了最单纯的观影之后,再去读了原著、进行二刷。如果你还没去影院,我建议不要看相关文章,那样只会减少你的观影乐趣。
如果,你需要一个观影意见的话,我保证《降临》绝对值得你在年前抽出时间去影院好好欣赏。(档期实在太尴尬了)
非线性叙事如何说好一个科幻故事
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在现在的观众看来应该已经习以为常了吧,相比于《记忆碎片》严谨的两端推进式碎片结构、《源代码》节奏感紧迫的片段闪回,《降临》在叙事结构上的戏法并不算花哨,但对于关键情节的巧妙隐藏,形成了初次观影时的一大惊喜。
陪我一起二刷的她同样被电影的这处情节设置迷惑了,相信也有许多人会根据以往的观影经历,在影片的前半段将故事理解为“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在外星生物到来之后,重新振作找回生活勇气的故事”。即使是之后在女主露易丝在接触时候脑海中闪现孩子的画面,观众仍会将其理解为心理创伤带来的选择性失忆。
加上电影背景环境里设置成战争一触即发的状态,紧张的观影节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锁定在“交流和语言解读”上,从而将能够“母亲与女儿”这一层线索埋藏得更深,在谜团揭晓时为观众带来更大的冲击。
严格来说,《降临》的非线性叙事是工具性而非技巧性,这一点上或许进行过视频剪辑的观众更易理解和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电影制作本身与非线性是密不可分的,制作者正是利用了视频剪辑一般的技术,完成了对于整个故事剧情的叙述。可以说,这次成功改编是借助电影工业思维方式送给观众的礼物。
之所以说这里的非线性叙事是工具性,是因为它是参与的主线进程比例较少,起到的作用也主要是为了完成引导露易丝完成“好莱坞式的最后一秒营救”。而穿插出现的未来片段,在剧情最终服务目标是两件事,解决战争危机,和引出父亲角色。
相对于其他经典的非线性叙事电影,《降临》里的运用稍显薄弱。这就愈发凸显了影片开始设置女儿剧情的重要性,因为通过情节转折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片段存在感薄弱的问题,这也是为影片整体节奏流畅做出的改编策略。
从文本语言到视听语言的挑战
露易丝与七肢桶的交流是从单纯的语音,逐步过渡到兼具文本和视觉,以求找出顺畅的沟通办法。“沟通”,这是科幻题材里经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的作品里,总是默认人类与外星生物交流无障碍,或是有神奇的翻译工具。电影里提出的“语言学”探索沟通渠道的视角,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作为语法苦手的笔者,自认无力简明扼要的概括出电影里关于“语言学”的精彩展现。我还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来说说电影如何完成从文本语言到视听语言的挑战吧。
文本语言,特德·姜的短篇科幻小说《你一生的名字》,被科幻迷认为最难以影视化的作品。将其以视听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降临》,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挑战。
纵观整部小说,可以通过叙述角度不同分为清晰的两部分,以露易丝第一人称述说“与外星人交流”的全过程,以及露易丝对未出世的女儿述说“自己看到未来女儿生活的片段”。
不难发现,对女儿述说的部分是难以作为视听语言呈现的,“你”这个对象会让银幕前的观众产生角色错乱。
所以在电影改编时,将露易丝对未来所见也作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展现,同时减少她与女儿生活片段的数量,仅保留与主线联系比较紧密的、甚至是直接关联的线索部分。
这应该是原著粉丝最难以接受的改编部分之一,缺少了众多露易丝与女儿生活细节的描述,也就减少了科幻背景下对人物情感的塑造,没有了母女之间的亲情穿插,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更为冰冷。
这样的改编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用更多的篇幅展现露易丝与女儿的情感互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影片整体风格的需要,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关于外星生物以及可能发生的危机的恐惧感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插入基调不同的段落只会破坏整体的氛围。
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解释另一个关于改编的争议点,为什么要把背景设置成战争边缘,不能拍成原著里平和的沟通吗?
相信我,这是一部商业片,制作团队并不想让它成为又一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平淡和缓的对话、模仿式的表演更适合文本语言里对于气氛的塑造,而在电影里,想要时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有紧迫的氛围。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视觉冲击强烈的巨大“蛋壳”、电视里乱成一团的人类,听到战机飞过的声响。在进行接触时,感受到进入黑色通道的喘息声和磅礴的背景配乐。当然还要有带来压迫感的七肢桶和它们写下的富有东方水墨感的文字。
至于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沟通障碍,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是将影片氛围推向高潮的必要元素,就如同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理论一样,设定好一个触发点,引发观众的紧张和焦虑,这才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传统套路。
有说《降临》是维伦纽瓦在《银翼杀手2049》前的试水之作,我觉得未免太贬低这部作品了,无论是改编完成度、内容深度、商业效果上,这都是一部极其成功的佳作。
有关宿命论、因果、未来
“语言学”的体验只是新奇,有关宿命论、因果关系和未来的相关问题才是小说和电影的最大亮点。
在类似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于时间的回溯,即回到过去。有种说法是:时间像河流里的水,只能单向流动,因此只能回到过去,无法去到未来。而关于改变历史的可能性,有著名的“香蕉皮机制”支持时间的自我修复;也有各种作品里改变历史后,带来或好或坏的结果。
那么如果一个人预知了未来,他可以改变未来吗?
海因莱因的著名作品《你们这些回魂尸》和改编电影《前目的地》里,向我们描述了这一状态,主角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就像一条衔着自己尾巴的蛇,构成了因果周而复始的循环。露易丝为女儿起名为“Hannah”,也有这一层意思。
《降临》里关于因果的解释可以参考原著中“光的折射”的例子,七肢桶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线性的,也没有因果关系。借用到关于河流的比喻,露易丝在学习七文的过程中,从河流中的一点,上升为“可以看到整条河流”,她可以同时看到过去、现在、未来,影片里几次出现的海面全景也许是暗示露易丝眼中的时间。
就像小说中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一样,“观察”,小说里的露易丝也不再是时间单纯的参与者,而成为了观察者。
电影中露易丝对情节的推动是否有主动性?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她所采取的行动阻止了战争,却又在已知悲剧结局的前提下,选择和丈夫一起生活。她问了丈夫“如果预知未来,会如何生活”,丈夫说“更多吐露心声”;可在露易丝看到的未来里,丈夫还是说“你做了错误的选择”。小说里有一段露易丝在超市买下一只未来会砸伤女儿的锅,这样的设计看来更为宿命论。
没有了小说里更多和女儿相处的点滴,让电影里露易丝的选择显得更加单薄和缺乏说服力,仅仅是为了感受女儿带来的美好就要接受悲剧的命运,相信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在影片最后的交叉蒙太奇里出现的三个时空,更加剧了露易丝所做选择的悲剧色彩。
毕竟勇于反抗命运才是多数作品里主角做出的决定,那我们可以说露易丝是悲观的宿命论者吗?
陪我同看电影的她反驳说“露易丝可以在未来到来前做出不同的行为,像《回来未来》里创造新的时间线……”,这应该也是看完电影之后会延续的观点争议。
对于未来选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电影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人类心中对未来都存在着恐惧、也有着美好的向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