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确布局 构建团队
所有的战术再精妙,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对于企业转型来说,尤其是如此。所谓术业有专攻,让伙夫负责开炮,命中目标的几率不比中彩票大多少。但是这个转型团队该怎么构建,讲究就多了。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延续上一条的思路,思考转型的基础定位,企业到底是重起炉灶整体转型,还是说先在战术层面+互联网。这主要是由互联网对所在产业的冲击力度和深度决定的,同时也要关照企业自身组织供应、生产的复杂程度,复杂度越高,显然越要循序渐进。为什么上来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呢?这主要涉及到资源配置和架构重组问题。如果定位偏差,很容易出现高射炮打蚊子或者手枪打坦克的不着调的情形。
举一个例子。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日本编制了17个常备师团。这些师团的编制人数达2.7万人,除步兵外,还编有大量骑、炮、工、辎重兵,战时还能得到装甲部队和航空兵的加强或配属,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对阵国军,打正规战,可以说是所向披靡难逢对手。可是散落敌后的八路军,在抗战前期和中期,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几乎就没发起过一场成规模的战役,所有的战事,几乎都是战术层面,甚至只是一次又一次零敲碎打的战斗。深山里头,坦克、重炮、轰炸机,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应对敌后游击战,日军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把重装的正规军改编成毫无逼格可言的治安部队,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蹲着,冈村宁次干过一回,虽然战果大,但是兵力耗不起,堂堂正规军也没几个愿意天天钻山沟,都想着去南洋找英美鬼畜发扬武运;要么,就是偶尔来这么几次运动式的大扫荡,挂一漏万,不求根本解决问题,只求敌后武装不要太过活跃就好。由于日军野心大大的,还准备南下北上八纮一宇,野战军团武警化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日军的唯一选项只能是调低作战企图。实际上打到后半段,日军在占领区也只能是尽力确保城市,乡村底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什么样的目标编制什么样的团队、配置什么样的资源,尤为重要。
但是,不管是整体转型还是战术优化,企业都必须考虑一点,就是因应互联网经济的转型团队最好是形成独立的运营体系,心无旁骛地进击互联网,而不是给旧有机制加码,事实证明,让旧机制承担新任务,结局往往是新旧两头不着调。这一点,与成立新军而不是新旧混编的道理是一致的。戚继光就吃过这个大亏。当初戚继光受命抗倭,调任浙江都司,潜心琢磨倭寇的战术弱点,也对麾下卫所军进行了一番训练,可是初次与倭寇对阵,那些训练时像模像样的卫所军兵居然还没交战就直接逃散,把戚继光这个统兵官一个人晾在前头了。经过这一遭,戚继光才痛下决心,不再打算改造卫所军,而是转头从浙江义乌招募淳朴而彪悍的矿工和农民,另起炉灶编练戚家军。
如果是战术转型,前期思考当然是到此为止。但是如果是战略转型甚至整体转型,那要唱的戏码还有很多。
企业的整体转型,首先的难点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决心的立定和决策的形成。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过这样八个字:自杀重生、他杀淘汰。意思就是,企业的转型,首先是建立在对过往成就、经验、心得的自我否定之上。只有经历这种自我否定,并形成高层锐意创新的共识,才能下定决心发动维新,甚至自我革命。
为什么光绪百日维新迅速失败,根子就在于他无法凝聚清廷高层对于朝局和天下大势的共同认知,形成深层次改革的共同意愿,更没有能力在不同利益集团间进行高度复杂的博弈和妥协,而这正是改革能否得以推行的关键所在。与之相映成趣的,则是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不但搞定了皇帝,连皇太后和后宫总管冯保都成了他的坚定同盟,朝中有广植羽翼,如此自然是号令天下畅通无阻。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