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好奇,继续期待,做自己的首席学习官,这里是易喜聊成长。
做企业培训每天都要界定问题,意思就是要通过表面现象分析根本原因,比如在之前的一篇文章《90%的老板提过员工执行力不强,这种培训怎么做?》里我们讨论过,员工执行力不强是表面现象。而培训人需要逐层深入,了解执行力不强的根本原因,界定真正的问题。
所以一个专业的、负责的培训人应该具备剥洋葱式的精神,和刨根问底儿的耐力。这本无可厚非,可我们今天从另外一个视角来从新看一下这件事,先抛一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认为有什么认知是究竟的吗?
所谓究竟的理解,是人们可以就一个问题无限追问下去,直到得到一个不能继续再问的程度。
还是拿一个培训圈儿里的老生常谈的问题来举例:你怎样衡量培训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
这个问题可以无限替换,比如换成“你怎样衡量招聘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你怎样衡量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你怎样衡量组织发展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
这种问题通常是考察人们是否具有以终为始,结果导向的意识,也就是你是为了做而做,还是为了目标而做。可总有对这种问题刨根问底儿的人,他们是咋想的呢?有两种可能。
一种情况是他坚定的相信这个问题有确凿的答案,他以为这是一道算术题,输入1+1,一敲回车键就能得出2,给不出答案的人就不会得到他的尊重;另一种情况是,他也知道这个事儿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他提出这个问题,只是看对方的反应,他只是想交流一下,切磋一下,好像武士站到擂台上就是在等一个能打倒的他的对手。
追求答案是人的本能,甚至是知识分子引以为豪的标签,停止追问等于扼杀可能性。可我们太多时候问错了对象,我们用更多时间问别人而用太少时间问自己,所以不如在问别人之前,你先问问自己,你是为了问而问,还是为了某个目标而问?你如何衡量你的问题与达成目标的贡献度?
哪有什么认知是究竟的,有的只是人对它的执念。
你可以相信因果,可你设计不了因果。
You ca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but you can't design causality.
下面是一个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你认为你得到的究竟的答案靠得住吗?
说一个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宇宙的中心是什么?先是地心说,后有日心说,如今我们知道这两个都不对,可别忘了,在那个时候,两种理念都有众多虔诚的信徒啊,他们也认为那是当时的真理,并且为了证明他们的认知是靠谱的,大家做了激烈的辩论。
牛顿的万有引力作为定律被后人反复习得,到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发现原来宇宙中也许根本没有牛顿说的引力,有的只是弯曲的空间。
如今看过去好像可以一眼看破,你又怎知今天你认为靠谱的认知不会在明天被一指戳破呢?我们推翻一个认知又何须等上200年,20天就反转的新闻也不少见吧。
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姿势迎接认知这件小事呢?
借用一句罗胖的话:
一个手里的知识,只要它有用,那就暂时地用。既不苛求精准,也不放弃继续追问。
认知的目的不是打破混沌和不确定性,你的举动正在创造新的不确定性。那无异于你在水里游泳,却老想着搞清楚水的形状,或者妄想通过你的精明设计把水变成你想要的形状,然后等待某个时刻恍然惊醒,方知尽是徒劳。
可人们是如此狂热于追求答案,以至于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是有人被骗被忽悠,你的渴求终究要有人来满足,给你漂亮答案的人,也许只是个会编故事的人。
那么认知是一道算术题吗?这么问我们都知道显然它不是,它是算法题。算法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关注与结果具有强关联的指标,通过干预因变量、调整参数来试图得到想要的绩效结果,但是这道算式里的因和果都在变化当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当下的智慧,赢得阶段性的未来,并且做好随时推倒重来的准备,一味的追求确凿的答案只能说明你观察到的天空太窄,窄到你不知道视野外的存在。
所以,认知迭代远不止听上去那么酷,它意味着你能否接受随时推翻昨天的自己。
结尾我再抛一问:面对这样的惨烈,你还愿意做认知迭代吗?
近期精彩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