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家,站在老屋的门口,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四处寻觅这香气的源头,一朵朵纯净的白色挂在树梢,原来墙角的那棵栀子开满了花,它迎着风在风中轻轻摇曳。
时间过得真快,原来又到了栀子花飘香的时节了。这棵栀子花树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里,后来家里盖了新房,母亲也没有舍得砍去。
雪白的清雅的花朵站立在枝头,那洁白的花瓣调皮地往里卷曲着,可以看见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圆圆的蜡烛头,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但是还有很多枯黄的花朵还在枝头垂吊着,还有很多花已经开败变成了黄色,让整棵开满花的树显得不是那么干净。
现在的栀子花都没有人掐了吗?曾经的一切渐渐模糊的记忆碎片,我在思绪的追忆中拼凑,渴望寻找到往日的足迹。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这课栀子花树上很少能看到花,有时连花苞都难得见到。因为一大早母亲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摘花,迟了可能就被隔壁的婶婶们摘走了。
母亲将摘下的花用几个大碗泡起来,每个房间放一碗,堂屋神桌上也放一碗,整个家里都是香香的。母亲和祖母的发髻上也别着雪白的栀子花,就连父亲这样的大老爷们胸前扣眼上也会别一朵。母亲总是说,栀子花就是要有人摘,摘得多,明年开得越多。
傍晚如果没有事,母亲就会到外面走一圈回来,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会种几棵栀子花树,傍晚正是栀子花盛开的时候,母亲的围裙里就会兜着满满的雪白的栀子花回来。
然后坐在堂屋的门口,找来针线,把这些花全部一朵一朵地穿起来,挂在门口当门帘,每个人的蚊帐里也会挂上一串,让我们在睡梦中都枕着花香。
曾经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家乡似乎无处不飘香。似乎脑海中没有什么花的记忆,会像栀子花那样永远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如今的老家,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偌大一个村子,20岁至50岁的人大都出去打工赚钱了,各家各户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宽敞寂寞的村落。
以前农闲的时候我回到村子,远远地就能看到村头转角的树下,五六位婆婆爹爹正坐在那里悠闲地唠嗑儿。我每次都会在那里给他们递烟,找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村子里发生的一些新鲜事。
他们看到我回来也很高兴,伸出干柴一样瘦枯的手摸摸我的手背,传递给我温暖,欣喜得跟我讨论着从电视里看到的新闻时政。
现在无论什么时候回去,村口都寂静无声,那些整日在村口闲坐的老人很少能见到了,有的老了不能出门,只能在自家门口晒晒太阳。有的老人们很忙,已经根本没有闲工夫和人聊天。隔壁的张伯,今年还不到花甲,可因为儿媳生下孩子才四个月就和儿子出门做生意了,老两口不得已整天轮换着看孩子,以前还可以种点口粮田,现在上趟厕所都得小跑步。而李大叔的儿子和儿媳这些年都在云南打工,好几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两个孩子留在家里上学,老两口忙了田里忙家里。
面对着故乡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不愿跟着儿女去的留守老人们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少,整个乡村也越来越寂静,那些一年才见到父母一两次的留守儿童,还不知愁滋味在旷野中发出清脆的欢笑声,让这个村庄显出了一丝生机。
有人说,故乡是风筝的引线,无论你飞多么高、走多么远,它总会牵着你、扯着你。也有人说,故乡是一坛陈酿,它不会因年代久远而乏味,反而是琼浆玉液般香醇。
可是如果这些引线断了,陈酿没有了,就像我们曾经喜欢的栀子花都枯萎在枝头一样,那么我们喜欢的留念的故乡还会在吗?
那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记忆,是因为有人记得这里发生的过的故事,哪怕他们躯干斑驳、苍枝如钩,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回味。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人记得了,我们到哪里寻找往日的足迹,去哪里找回自己的故乡?
我摘了一大捧栀子花放进了车里,我想把故乡的味道带回家,我突然想一句话,“住的地方永远都是他乡,故乡只是用来怀恋的”。也许我们永远也回不了那个乡村的故乡,旧与新,往昔与现在,人世的生灭故事早已蕴涵在大自然的荣枯里。
哪里是故乡,哪里又是他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