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止读书读书|精英主义者的书房哲思
超越的途径——读《哲学导论》第四章

超越的途径——读《哲学导论》第四章

作者: Li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07-14 10:31 被阅读193次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本章结构导图

一、概念界定

(一)两者的关联

旧形而上学按照纵深方向(纵向超越),追求抽象的永恒的本体世界或自在世界,并以之为当前事物之底,所以它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途径是“思维”

而哲学的“横向”转向之后,它所追求的是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之不在场的、然而又是具体的事物,它所要求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时候,单靠思维行不通,要靠“想象”

(二)思维

单纯的感性认识或感性直观只能把握多样性、个别性,不可能达到同一性、普遍性,因而不可能达到永恒的本质概念或理念。只有通过思维的功能,对感性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的分析和综合的加工制作,从多样性中抽取出同一性,以至最高、最大的同一性,这才是抓到了事物之底。

(三)想象

1. 想象的定义

现当代,对想象有两种理解:(1)“原本—影像”式。把外在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或影像就是想象的东西。这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2)“一种综合能力”。康德初步提出,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进行了发展。这种意义下的想象,不是对事物原本的摹仿或影像,而是把不同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也就是,把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

正如胡塞尔所举的例子,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也要靠想象才能成为一个东西。比如说,一个骰子,单凭知觉所得到的在场者,只是一个无厚度的平面,不能算作一个东西。我们之所以能在知觉到一个平面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一颗立体的骰子,是一个有厚度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通过想象,把未出场的其他方面 和 知觉中出现的在场者综合为一个“共时性”(同时)的整体的结果。

此外,如果要把骰子的内涵也包括进来,那么,在我们知觉到骰子在场的平面的时,我们还可能会想象出赌场、倾家荡产、社会风气、制造骰子的材料象牙……等等一系列未出场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些未出场的和出场的之间的复杂关联,构成了骰子这个东西的整体。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骰子这么小小点的东西的整体是如此,世界万物的整体亦是如此。

从存在论上来讲,世界万物无穷无尽,它们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关联的网。从认识论上来讲,我们不可能同时知觉到无穷多的万事万物,不可能让万事万物同时出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把任何一个在场的,和无穷多未出场的东西,甚至实际经验中从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换而言之,我们在想象中让无穷多未出场的万事万物与在场的有限物综合为一体。

2. 想象的重要意义

(1)想象使人回到现实。西方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总认为生活不过是在我和物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筑起思维之桥,以达到对事物本质(常在)的认识。然而,这种关系,认为思维至上,感知觉次之,而想象不过是感知觉的影像,从而把生活弄得脱离感性,枯燥乏味。其实,通过想象,才能达到最真实而又最现实、最具体、最生动的生活境界。想象为我们拓展一切可能的东西的疆界,它让我们伸展到自身之外,甚至伸展到一切存在的东西以外。

(2)想象赋予“物”以意义。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物,都是天地神人的“集合”。它表现为在场的东西,而它的内涵和意蕴则寓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的东西之中。而要领略这些不在场的、隐蔽的意蕴,就要靠想象。

(3)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首先,万事万物是没有底的,不可穷尽的。任何一个存在物的出场或显示,都是以不可穷尽的不在场的东西为根底的,而这个根底是不可穷尽的。其次,我们如果要说明一个存在物,要显示一个存在物的内涵和意蕴,其实,就是要让一个存在物得到“敞亮”(去蔽)、“澄明”,就必须把它放回它所隐蔽于其中的不可穷尽性之中,正式这不可穷尽的东西的集合才使得一个存在物得到说明,得到“敞亮”。而敞亮和隐蔽之所以可能同时发生,关键在于想象。

(4)想象与科学。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是在丰富的、惊人的想象力中首先获得的。但科学总是还要割去想象中许许多多不在场者的联系,才能形成科学规律。

二、历史进程

(一)重思维轻想象的传统观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界在讲到把握世界的方式时,似乎只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最终推崇的只是理性认识,只是思维;至于想象,则根本不谈,即便谈到了,也把它当作一种低级的认识能力。这种哲学观点主要源于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旧形而上学。

(二)重想象的现当代转向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几千年来受压制的想象得到解放。从此,人们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普遍性的本质概念的追求,而是聚焦于现实事物间的结合与融通。

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而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相通性为目标。对后者的追求并不排斥对前者的追求,只是后者超越了前者。我们说想象是超理性、超思维、超逻辑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文章

  • 超越的途径——读《哲学导论》第四章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一、概念界定 (一)两者的关联 旧形而上学按照纵深方向(纵向超越),追求抽象的...

  • 2017-09-17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导论‘’有感 —...

  • 捍卫我们相信的东西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美]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著 张卜天译 在回答大问题时,哲学的关键恰恰在于使我们超越...

  • 《哲学了没?》第一天

    从今天开始读这本《哲学了没?》,一周时间,读懂哲学! 星期一 DAY1导论,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主题及探讨...

  •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导论

    清晰地记得寒假前夕修订学校的十三五规划,邀请了几位专家针对性指导,一致认为,需要用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

  • 豆瓣评分9.3:《大问题》这本哲学导论讲得怎么样?

    1, 哲学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所罗门教授夫妇这本哲学导论跟传统哲学导论不同的地方在于,传统都是按时间顺序,一个派系...

  • 超越与目标——读《哲学导论》第三章

    第三章 超越与目标 一个勤于作哲学思考的人,面对当前的事物,总想刨根问底,追寻一个究竟。 这就涉及到“提问方式”。...

  • 哲学导论

    001 什么是哲学,在人类的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论思维文化灵魂。 002 哲学的探...

  • 关于哲学

    上周六我做了个哲学导论的导论,应一些群友的要求。 谈哲学我还不够格,只是勉强解读,照本宣科。 哲学很庞大很复杂很深...

  • 中国哲学史笔记(一)

    第一讲:导论 *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超越的途径——读《哲学导论》第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nk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