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取死之道(十一)

作者: 王怜花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6-10-18 13:50 被阅读206次

    文/王怜花

    我们上面说到,蒯通其实是项羽的间谍。事实上,蒯通劝说韩信,根本不是他说的各为其主,他的一切谋划,根本不是以韩信为最高利益的。

    蒯通让韩信不要听命于刘邦,去进攻项羽,而自己独立,三分天下。这里却有关键问题是在于韩信到底有没有实力反。

    从当时齐地的情况看,韩信对齐来说是外人,本就没有自己的势力,而齐地也没有完全平定,韩信参加垓下之战的时候,曹参依然留齐平定未服者。而齐王田横逃奔至彭越,如果齐地动乱,很可能趁机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威望重新得势。

    最关键的是韩信一直授命于刘邦,手下军队几次被刘邦整编,而手下有曹参,灌婴这样有自己部队的刘邦亲信以及孔熙、陈贺这样明则辅助自己实则为监视的副手。而韩信却根本没有自己的亲信,要想独立称王,把握性并不大。如果韩信和刘邦闹僵,不管能否最终独立,最大的受益者都是项羽,不但解决大后方问题,又可以做观汉之内乱,或是趁机主动出击,或是帮助韩信自立,进退自如。

    由此可见,说蒯通是为韩信而谋有待商量。其实韩信也不是傻子,他不可能分析不出自立的可行性很小,也决不是为了刘邦对己的恩情就不忍背叛的人。早在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时就明确以利益为重,要求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而后又坐观刘邦困于楚不思解救,而要胁封地。蒯通说韩信时,韩信亦在盘算得失,最终觉得风险太大而不敢冒险。所谓不忍背汉,不过是说得好听。

    不管韩信是没能力反,还是不愿意反,对刘邦而言,韩信终于都是他的心头大患。今天没有能力反,不代表永远没有能力反;今天不会反,也不代表永远不会反。刘邦不可能让主动权掌握在韩信手中,自己天天烧香希望韩信不要反自己。

    主动权总得在自己手中,睡觉才会踏实。

    于是乎,垓下之战刘邦全歼项羽十万大军,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楚汉相争大局已定之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闯入韩信军营,夺走兵权。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刘邦借口韩信习楚风俗,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本来,打败了项羽,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了,可是,刘邦收获了,韩信却没有份,反而把地大兵强民富的齐国也给丢了。

    应该说刘邦还算厚道,他并没有报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一箭之仇,将齐王改为楚王,级别还是一样的。他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他那样对待韩信。刘邦是灭秦第一功臣,项羽却把身为楚人的刘邦赶到陕西汉中,弄得刘邦军心都不稳,人人想着回故乡。刘邦封韩信为楚王,把韩信本来就是楚人,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到了楚国的韩信,召见了曾经给他饭吃的漂母,赐给她千金,对她表示了感谢,履行了当日的诺言。召见了南昌亭长,赐给他百钱,对他进行了羞辱,认为他是个有始无终的小人。接着还召见了让他受袴下之辱的市井混混,并当场任命他为楚中尉,显示了自己的宽洪大量。

    不管怎么样,韩信的确今非昔比了,他可以在楚国一方为所欲为了。比起秦末战乱的无数造反者来说,韩信无疑更加幸运。他没有经过造反之初的贼盗风起的混乱,也没有经历过几十万秦帝国正规军的沉重打击,即使参加的楚汉战争,也是在刘邦平定三秦,东进占据了洛阳、荥阳之后,可是他却一举得到了楚王这个巨大的利益。

    看看和韩信同时为王的人都有谁。

    淮南王英布,是最早参与亡秦战争的将领之一,早在项羽分封时就是九江王了。

    燕王臧荼,也是最早跟随陈涉起事的将领,项羽分封时即为燕王。

    长沙王吴芮,是项羽分封时的衡山王。

    梁王彭越,最早参与亡秦战争的造反者,因未随项羽入关而未得到封赏,所以起兵反项羽。

    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继承的王位。而张耳也是老革命,曾被项羽封为常山王。

    韩王韩信,本身就是王室血统,早在亡秦战争中,也就拉起革命的队伍跟随刘邦攻陷了武关,楚汉相争开始后,劝说刘邦夺取了三秦,平定了韩国故地。所以,早在楚汉战争还未决出胜负之前,刘邦就主动封他为韩王。

    再看韩信,实在是没法和众人比啊。如果韩信能看到这一点,如果韩信懂得做人,夹着尾巴老老实实,想来一切也还为时未晚。如果韩信再聪明点,古人学学范蠡,身边学学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也不至于落到那么惨的下场,没准子孙还能世袭罔替,那样的话,韩信在史记中就不是淮阴侯列传,而可能就是楚王世家了。

    待续

    韩信的取死之道(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信的取死之道(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qt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