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hinseki
第十九场:觉悟不可赎买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果有人用能够塞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多么?”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如您所说,世尊!这人由于布施的因缘,得到的福德很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如果真有‘福德’这么一个实体,如来就不会说福德多。正因为压根就没有一个实体可以叫做‘福德’,如来才说福德很多。”
佛爷在前一场说过三心不可得,这一场呢则说福德不可得,因为它的本质是已经聊过很多次的“空”。拿传说中达摩老祖的偈子讲,就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然而对于空的理解,唯识宗有很大不同。之前我花了一整章的篇幅去勾勒玄奘法师的行历,除了法师彪炳千古的事迹本身就值得传扬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和其他宗派那种补丁式的升级所不同,唯识宗继承的是一整套完整而严密的教理体系。这有点像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由于安卓系统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因此它的开发基数相当庞大。但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就是大量冗余数据和不兼容情况的存在,因此想要弄清楚各个宗派的理论就必须经过漫长的“碎片整理”阶段,对于CPU和硬盘都是不小的考验。而且随着数据的堆累,运行卡顿现象也会变得频繁,这就是为什么越到后面,各宗派必须提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奇理论去弥合教义上的冲突。相反,iOS由于是不开源系统,它的稳定性和流畅性非常棒;但升级工作就必须依赖特定工程团队来完成。唯识宗的境况恰恰如此,在所有宗派中,唯识宗可以说是“中国化过程”最不成功的宗派,按冯友兰的评语则是“其所倡导之宗派中,最少中国人思想之倾向”。由于闭源性,它丧失了庞大且富于创造力的各路开发者,完全依赖自己的工程团队进行升级维护;而当玄奘、窥基、圆测师徒这样的顶级工程师先后圆寂,毫无悬念的青黄不接让服务器随即宕机停摆。那么,唯识宗这套系统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嘞?往好听了说是“精深”,往难听了说就是“繁杂”。
想要理解唯识宗,咱们就从它最基础的概念“阿赖耶识”聊起好了。佛爷原本提出的教义认为,世界的本源和一切事物的生灭都是“因缘和合”这条源代码作用的结果,但唯识宗不这么看。它提出“识”才是最根本的源代码:“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传,彼依识所变……‘变’谓识体转似(相、见)二分;……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观。……如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见《成唯识论》卷1)这段的大意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不管是人类的“自我”,还是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个叫做“内识”的存在所演变出来的。内识被激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变出各种各类的“我”“法”的“假相”,好比生病或做梦的人在幻觉或梦境中看到的场景一样。熟悉《黑客帝国》的看官一定记得,沃卓斯基姐妹创造过一个名词:“VDT”(虚拟震癫性谗妄)说的就是这种场面,只不过电影里的幻境来自于matrix而非人“心”。由于凡夫俗子无法分辨出这些假象,佛菩萨们才迫不得已用折中的方式讲“我”“法”,实际上世界只有“内识”,并无外境。关于这一论断,世亲菩萨在《唯识论》里也说过,意思差不多:“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就像尼奥不能分辨出matrix的虚拟世界,墨菲斯也只能用虚拟的方式去解释虚拟,但在首次飞跃大楼天台的时候,尼奥同样跌了下去。另外,尽管大家都知道了matrix的虚拟本质,然而要是在里面中枪的话依然会死去。这样说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唯识宗的“内识”对“外境”的作用机理。
那么,能够演变出各种事物的“识”究竟是什么呢?(前方高能预警,分类狂魔已抵达现场)简单讲,分三大类:异熟识、思量识和了别境识;也称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和前六识。“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见《成唯识论》卷1)“唯三”中的第一类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经出现,早先是用于表示“执着”的一般术语。到了《解深密经》中将阿赖耶解释为“住着”“摄受”“藏隐”,继而衍生出三层含义:其一,阿赖耶识的“藏”细化为三个方面:能藏、所藏、执藏,讲它的“自相”。其二,“异熟识”是它的“果相”。由于阿赖耶识含藏无数善恶的“种子”,当其中一部分成熟的时候就会感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六道”中各种“善恶果报”。而所谓的“异熟”也有三层涵义:第一层“变异而熟”。即必须是“因”位的种子变异,才能成熟,而不能感召已“熟”之果。第二层“异时而熟”,前世造业,今生受果;今生造业,来世受果;称为果、因“异时”。第三层“异类而熟”,在人间造善业,可以转生天界;反之如果造恶业,就会变畜生或下地狱;“造业”和“受报”的地方是不同的。其三、“一切种识”是讲它的“行相”。因为阿赖耶识能够含藏善恶“一切种子”,故而也被称为“种子识”,但上面只讲了阿赖耶的“自相”和“果相”,属于功能作用的范畴,但说到底,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就得由“行相”来做解答。窥基对此的解释是,“行相”的本质就是“了别”。但“了别”要说起来就相当复杂了,在此不做展开,恐怕大家受不了。根据《解深密经》和《唯识三十论》的说法,可以概略地将它理解为“意识流”。
第二类是第七识,末那识。由于佛教思想在汉传过程中遇到个问题,即名词的重复。按照汉文的说法,第六和第七都称为“意识”,如何来做区分嘞?所以为了避免重名的误解,第七识用了音译,称为“末那”(manas)。第七是意“即”识(叫做“持业释”),第六是意“之”识(叫做“依主释”)。换句话说,第七是“意”,而第六是“识”。玄奘在翻译《显扬圣教论》就专门把末那给挑了出来,单用“意”字来表述。末那识非常专一,它只对阿赖耶识发生作用,“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按照《大乘密严经》的说法,末那识就如同磁铁那样紧紧地吸附阿赖耶识,同时误以为自己就是身心的根本所在,因此末那识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而《成唯识论》的解释则是:“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卷4,另见《大藏经》卷31)
第三类是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总合。而最后的意识呢,唯识宗按照它活动的情况又分为两大类:一类单独只有意识的活动,称为“独头意识”;另一类,和五识一起活动,称为“五俱意识”。六识依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发生作用。“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见《成唯识论》卷4)对此,《楞伽经》也有说明:“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卷1)然而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空宗中观学派并不认可这套说法,龙树提出如果六识之外还有“我法”的话,应该由第七识来识别它,但实际上并没有:“问曰:云何我不可得?答曰:如上我闻一时中已说,今当更说。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耳、鼻、舌、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是中若彊有我法,应当有第七识识我;而今不尔,以是故知无我。”(见《大智度论》卷12)
这就七拐八绕地说明了只有第八识才是“根本”识,前七识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转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六识中的“眼耳口鼻舌身意”,前五个大家都非常清楚它属于感官,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基于器官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怎么能说是由“内识”演变出来的呢?对此,唯识宗发明了两个名词:其一叫做“浮尘根”,即感觉器官;其二叫做“净色根”,有点类似于神经系统。唯识宗解释说浮尘根不能生“识”,只有净色根可以,而能让净色根发挥作用的“功能种子”则来自于阿赖耶识。
上述的三类、八识还可以概括为“心”“意”“识”三种。“心”有“聚集”“核心”的意思,阿赖耶识能够聚集一切善恶种子,真谛称它为“宅识”。“意”是“思量”,第七识末那识将第八识认为是“我”,故称意。“识”则指“了别”,因前六识能够了别各种“境相”故称识。这三种“能变时”中最根本的还是第八识。按照唯识宗的理论,如果没有第八识,就不会有第七识,当然更没有第六识。因此,能够成为宇宙本源、万事由头的只有阿赖耶识。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那“种子”又是什么呢?《成唯识论》的定义是:“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德差别……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末,数数现行,熏习而有……此即名为习所成种。”(卷2)据此大家可以将“阿赖耶识”理解为一块云盘,里面有两大类torrent文件。第一类是自来就有的,能够派生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关于蕴的解释,参见第四场),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和六根、六尘的十二“处”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就是种子,也称为“本有”。第二类是由“识”的后天活动熏习所成的,也叫“熏习成种”,而且种子还能够生出新的种子。“熏习”因此又被分为“能熏”和“所熏”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各有4层含义。我是比较手懒就不展开写了,大家估计也看不下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在《成唯识论》卷2、3,《成唯识论述记》卷5。然后关于“种子”呢又有6个层面的意思,解释同样繁琐,不细讲,只列举名词: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
由于阿赖耶识这块云盘里储藏了所有的种子,它就能够派生出人世间的一切:“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见《成唯识论》卷7)然而种子只是“因”,要生起万千变化,还得有“缘”。让人非常心累,缘又分为4类:因缘(细分为2个子类)、见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别看只是四个名词,解释起来都是长篇大论,学霸们自行查阅吧,在《瑜伽师地论》卷7,《成唯识论》卷3、7,《成唯识论述记》卷14。通过种子和缘的相互作用,继而延展出唯识宗对世界的4类认知: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先说“相分”,就是八识所缘的“境”,它们各不相同。眼、耳、口、鼻的前五识相分,近似于平常说的感觉对象,但本质是种“假象”。第六识的相分,除了色的“五尘”外还有“法尘”。另外,唯识宗把相分又分为“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两类,前六识所缘的都是“影像相分”。末那识的相分,则是阿赖耶识的见分。而阿赖耶识的相分,则是“种子”“根身”。在上述的两类相分中,只有阿赖耶识是“本质相分”。
再来说“见分”,就是对“相分”的认识、照知。“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见《成唯识论》卷2)。而自证分则是见分的“见证者”。见分的见解如何,需要由自证分来证明。《成唯识论》认为如果没有自证分,见分就无法起作用,因此粗略地将它理解为记忆:“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见《成唯识论》卷2)。既然见分需要依靠自证分才能成立,那么自证分是否也需要依靠别的什么来成立呢?唯识宗点头,于是就有了“证自证分”。那同理推断,证自证分显然也要有所依靠才能成立,这岂不是没完没了?唯识宗也发现这样不行,干脆stop,到此为止,证自证分就由自证分来证明吧。所以这哥俩是相互为证的关系,即由A得B,由B得C,由C得D;同时由D也可以反推出C。
这就算完了么?呵呵,当然没有。咱们呀,毕竟too young,sometimes naive。除了“四分”之外还有“三自性论”,即“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见《成唯识论》卷8)这是唯识宗的主要理论法义。三自性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种重要法性,而它们都必须以阿赖耶识为前提才能存在:“谓有大乘阿毘达磨契经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后三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谓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如次应知。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见《成唯识论》卷3)。遍计所执性为因执著而产生的幻象,依他起性为自条件构成的现象,圆成实性为绝对的真实。《楞伽经》中说:“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涵盖诸大乘。”
当然,以上关于“三自性”论的解释都只属于词条性的,要展开细讲又是一大堆。事实上仅凭一篇文字就想阐明唯识宗,那是妥妥的蚍蜉撼树,痴心妄想。量化类比来看,这至多是简明新华字典的词条水平,而真正的唯识宗则理论是图书馆的规模(光是窥基法师一人的著作就有22部,113卷)。不过相信大家也能发现,唯识宗失败的脉门也正在于此。过于精深繁杂,无疑会让“信众尽可能最大化”变得十分艰难,它需要太多的因素共同支撑才能实现,而过高的门槛从一开始就筛掉了绝大部分潜在客户,结果只能沦为小众非主流。我在之前就已经说过,学术和大众是一对天敌;勒庞在《乌合之众》里也指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因此“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他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由于中国文化天生缺乏宗教热情,本来就对“终极真理”之类的命题不是很关心;所以大众需要的不过是斩钉截铁的结论,而不是审慎的思辨过程。此外,中国思想传统倾向于承认物质、精神的“实有”,对于极端主观唯心论的唯识宗也很难理解接受(详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卷下)。故而任继愈说唯识宗的衰败在于“不适合中国的需要”;因此很遗憾,本有让中国人接受逻辑训练的绝好机会也就这样一同随之凋零。
网友评论
都可以去最强大脑的逻辑,普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