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蝗复大起,姚崇又命捕之。倪若水谓:“蝗乃天灾,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刘聪时,常捕埋之,为害益甚。”拒御史,不从其命。《资治通鉴·唐纪》
看《资治通鉴》,读到唐纪二十七这一章,我很惊奇居然有倪若水这样的迂夫子、这样的道德至上主义者。倪泉倪若水,唐玄宗开元三年任汴州刺史,他不光反对捕杀蝗虫,还阻挠汴州监督捕杀蝗虫的官员。
现在想来,倪若水是一方土皇帝,即使蝗虫啃完一省的庄稼,千千万万百姓饿死,他也有饭吃,而且吃得是山珍海味。这样,他的肠胃里一边消化着美食,一边在口头上大谈“修德以禳之”。
红光满面,盛气凌人。这样的废物尤其可恶,想不通百度百科里的人物简介竟然是“唐朝时良吏”,这样的人被称为贤能的官吏,宛如一条在酱缸里快活蠕动的蛆虫!
好在开元初期既有倪若水这样道德至上的卫道士,也有姚崇这样的贤相。倪若水讲蝗虫是天灾,就是上天的警告,遇到这样的天灾,皇帝应该修德,要反省自己哪儿做错了,而不应该去捕杀蝗虫。并且举了十六国后汉的皇帝刘聪为例,说刘聪当时下令捕杀蝗虫,结果越杀越多。
姚崇坚持灭蝗,下了道牒书给倪若水。大意是:你怎么能把皇帝同刘聪那个僭伪之主相提并论?刘聪是德不胜妖,当然灭蝗是灭不了的。而玄宗皇帝是圣君,想灭蝗是没问题的。你倪若水说蝗灾和道德有关系,汴州遍地都是蝗虫,是不是你这个刺史道德不好,所以引来了天灾,我是不是该将你免职呢?
姚崇的话让倪若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带上了皇权和道德两顶大帽子,他害怕了,带领人员玩命的捕杀蝗虫。史书记载汴州灭蝗14万石,相当于一千四百万斤蝗虫。
姚崇的例子告诉我们,开元初期既有倪若水这样的庸官,也有姚崇这样的贤相。姚崇克服重重困难,从最上面的玄宗皇帝到下面倪若水这样的封建卫道士,最终战胜蝗灾。连续两年的蝗灾,终因姚崇的坚持而胜利。
开元三、四两年的粮食产量因姚崇措施得力并没有减产多少,老百姓也没有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更没有灾年的那种易子而食的情况发生。因为有姚崇这样的贤相,才有了开元盛世!
杨素用兵多权略,驭众严整,每将临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馀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立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资治通鉴·隋纪》
“求”之一字,写尽杨素之奸诈残忍。刻意搜求人的过失,以杀人来振兴军心,这就是他的“名将”之道。“流血盈前,言笑自若”这样的语句让人不得不痛苦的认识到:人是地球上最残忍的动物,只有人才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虎狼之间的撕咬残杀,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而人类的杀戮,则远远超过了生存的界限。
吴起治军走的是另一个极端,他吮吸士兵的伤口,以此“恩遇”来换取士兵的卖命。所以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个消息后,不仅不感激,反而大哭。吴起的“宽”和杨素的“严”同样卑鄙无此,谁最卑鄙无耻,谁就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我厌恶这种“伟大”的军事家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