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我希望自己在刚工作时就知道的,我想应该是这句话:首先思考为什么。
今天一个市场同事跟我说,我以为今天自己做的方案牛光闪闪,结果才发现压根儿没把问题搞清楚。另外一个设计妹子说,最近天天加班改稿,倒不是因为自己效率低下,也不是设计效果不佳,而是因为需求变动多到逆天,自己却碍于情面而逆来顺受。再有一个新人说,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已经全然没有时间思考为什么在做着这些事情,只想赶快做完就好。
类似的事情,无论是谁都多多少少经历过吧。做起任务来就一股脑儿往前冲,并不明白冲向前往是为了什么,更别说有没有往正确的方向冲了。
而往往是这个时候,最需要来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是现在做?为什么协作流程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功能?为什么要用邮件沟通?……没有哪件事是不能提问为什么的。
从为什么出发,有明显的好处:了解需求成因、判别需求真伪、找到最优方案。
这样讲有点儿太虚了,让我们这样说:假如提出需求者,就当是老板吧,叫你来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你当然不能接到需求就开干。因为:
1)理想状况:老板解决问题的动机明确,解决思路也清晰、正确,你也百分百理解。
2)常见状况:老板的动机明确,但是解决思路并不正确或者并不高效,如果你按照老板思路来做的话必定浪费许多时间。
3)也是常见状况:老板的动机并不明确,换句话说,老板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老板看到某个竞品增加了某个功能,脑子里一下就充血了的状况。
许多产品或设计相关的文章里,总会提到一个词:上下文环境。理解一个需求(哪怕是改动一个图标)的上下文环境,你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解决需求。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些人买 iPhone 并不因为 iPhone 能让他们感受行云流水的操作体验或无所不能的海量应用,而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 iPhone,自己不用的话面上无光。那么,当你误以为用户都是因为前者才购买,那你的宣传定位和策略显然行不通。
如果你理解这点,那么,从接需求的角度切换到给需求的角度,你就知道应该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让需求接收方(比如跟你协作的设计师)充分理解需求的上下文环境。
最近跟设计师或者工程师提需求时,我会试着多花些时间去告诉他们这个需求是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感兴趣,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听得进去(这跟我的讲解质量有很大关系),但我必须忍住性子解释清楚,保证他们理解了需求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思路,免得他们走歪了。
当然了,你也并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学会或者愿意思考为什么。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解决问题远远比思考问题更有乐趣。想好什么需求是你(产品经理)的事,我只管把东西做出来。
能怎么办呢?没辙。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绝非易事。即便是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看到这里时也许会点头赞许,但转眼间就将此事抛诸脑后了。所以,在你离开前跟我默念三遍吧:
首先思考为什么
首先思考为什么
首先思考为什么
P.S. TED TALK 的演讲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是 Start with Why(从 WHY 开始)理论的最好阐述,不要错过。
嘿,我是 Dominic H,一个后知后觉的产品经理。最近我还发了这几篇文章,你可能也会感兴趣:
题图选自 Flick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