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背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墅时所作。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408/06f2beaa1fbed084.jpg)
【评】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早年向道,后又近佛,钻研佛经后很钦佩维摩诘(梵文Vimalakīrti,意即以洁净、无垢著称的人),所以取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于是,王维的名字连在一起也成了“维摩诘”。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蕴佛理,被后人称为“诗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品,世人皆道其好。好在哪里?就在于佛性空灵,给浊尘中人以清新恬静之感。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们常说的六根不净的“六根”,眼是视根(色根),耳是听根(声根),鼻是嗅根(香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法根)。
色声香味触法是由“六根”引起的“六尘”,“六尘”就是“六根”反映在意识里的东西,其中法尘即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在意识里边存留下的影子,或者说记忆。
王维的这首诗,让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动了起来。
天晚、气秋,可以说法。
明月、清泉、松石,可以说色。
泉流石上、浣女喧竹,可以说声。
新雨后,有香在其中,即雨后清新的气息。
渔有味,芳有味。
舟动莲,其中有触。
有了这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王维还开题就说“空山”,于是便有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悟。
王维在空山之中找到了一个心境中的世外桃源,所以在诗最后又情不自禁地说:“王孙自可留!”
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但从佛家来说,王维又着相了,还没有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
他的“空”还是需要相应的环境等外因来支撑,心中其实没有这个境!
后人称王维为“诗佛”确是有点高抬了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408/61ecaa4b4ba0197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