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并且,这个信念让我觉得自己很高尚,认为自己在拼搏,未来一定会很好。 现在,虽然也非常认同这句话,只是我会多问一句:有收获就够了么?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文员,你每天的工作都是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你很努力把办公室收拾地干干净净,大家对你很满意,是很有收获吧,但是你满足么?如果你是一个销售,自己很努力地跑客户,每个月能成交几单,也是有收获的,但是其他人都是百单、千单,这样你满足么?如果你是一个HR,别人慢慢提升成HRD、HPBP,你还在很努力地搞着员工关系、计算薪酬,自己确实有收获,但是你满意么?
我曾经去过藏区,看到路上磕长头的人,他们非常简单,一步步地磕着头往前走,看着他们,我才知道简单的力量。他们只有生活和信仰,与世无争地往前走,每一个长头都会带来内心的满足。 可是,做为普通人,我们生活在分工协作的社会中,我们没有办法像藏民一样满足于简单。我们必然会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升职加薪、是否可以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和自己的“假想敌”比较,希望超越他们。 那么,只是努力、只是有收获,但是却没有满足,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句话,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乱动、掩盖自己低水平勤奋的遮羞布而已。后来我才明白:慢就是快,就是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比如说知识阻塞之处慢下来,通过慢让自己实现快,“慢”是“快”的方法;少就是多,就是找到关键的事情去做,一件事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少”就是抓系统的关键点。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到底做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拿学习来举例,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好像都极度匮乏,都在拼命学习,那么,究竟要学什么呢? 所谓的“关键”,难道只是自己需要、成本适中、比较感兴趣么?那这个关键也太不关键了吧? 我现在的思考里还有:定位(因为定位才会符合规律)、效用周期(究竟在当下有用还是可以用一辈子,这一点考虑了边际成本,要学那些可以用一辈子的东西)、驱动其他知识(依然是边际成本,我会学习那些具有驱动性的知识,比如底层规律等)。 也就是说,我要选择那个符合我发展规律的、边际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可以驱动其他知识的底层知识(比如说选择学习动机,而不选择学习如何处理拖延症),这才是关键的。这才有可能,让自己投入少但是收益多。 上述策略很符合我的价值观(把握事物本质规律、做出理性决策、和资源共振、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那么,这个策略就可以一直投放。
但是,只有策略还不行,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应该选择哪几个领域去做,才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呢? 这还要向本质去求索。首先,我要给出这样的假设:一个人最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价值。关于价值,我认为每个人的行动都可以区分为三类:价值积累、价值交换、价值变现。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价值不断积累,然后在合适的价值交换网络中进行交换,利用价值差来实现价值变现。 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会不断按照学习策略(符合定位、边际成本递减、底层知识)来不断做好这三件事。
总结一下来看,每个行为的要点如下: 价值积累。价值的积累来自于行动,行动之后才能产生积累。那么,以行动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在行动的前中后进行高效积累。行动前,要使用Why-How-What + 假设的方式进行思考,要使用项目化的方式把任务按照项目的方式推进,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推动,这就是具体的方法论。你用一种更符合世界本质的方式来进行解释,按照决策原则、方法进行决策,在行动过程中不断根据结果进行反馈,最后优化自己的假设。一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的假设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小,价值越高。 价值交换。价值交换是在拥有一定价值积累的前提下才可以做的,而价值交换的核心在于你是否处于价值交换网络的节点,也就是说,通过你是否可以放大其他人的价值?越是处于交换网络的节点,你的价值也就越高。 价值变现。所谓的价值变现,就是将自身已经拥有的价值,通过不确定性送往下一个非连续性板块。价值变现有两大类别,在《黑天鹅》一书中给出了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两种类型。平均斯坦的方式指的是个体对整体没有颠覆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你的投入和收益之间呈现的是线性关系,越是更多投入,越是有所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有明显天花板的。 而极端斯坦恰好相反,你不可预测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但是,每一个黑天鹅事件都会给你带来非连续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份投入可能得到数千万倍的收益。真正能对个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基本都是黑天鹅事件。所以,平庸的策略只能带来平庸的收益,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收益,就按照《反脆弱》一书的杠铃策略来实现。
你没有内功的时候打太祖长拳,和有九阳真经之后打太祖长拳,能一样么?解释、决策、假设、反思,这是底层驱动,内功练好了,让那些人先学几年吧,你出手就干掉他们啊。
真正的高手都是厚积薄发的,一定不是突然牛起来的,在成为真正高手的过程中,他们无非在以下二点上比较牛。
2
借鉴
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从头搞定是很傻的想法,会借鉴是一种能力。只有借鉴别人,你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的又快又好! 最傻的干活方式是什么都自己做,每次都重起炉灶从头再来,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并有成就感,岂不知这是最傻的做事方式。 整个人类的历史,无论哪个领域和活动,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进步的,如果都要自己做,你应该现在去刀耕火种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在干活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这个任务一定有人做过,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也可能是世界上你不认识的人。很早之前,人们大抵只能借鉴自己身边的人: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后来有了媒体书籍,人们可以借鉴前人同行,但都效率不高。有了互联网以后,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借鉴全世界的更好的方式(前提是你会用这些工具:书籍、杂志、互联网)。 与你工作越类似,可借鉴的几率越高,成本越低。所以理想的情况是借鉴同岗位、同工作类型的前辈们的方法论,了解他们的错误并避免自己重蹈覆辙,这样是最聪明的工作方式,当然这有个前提是该机构很好的知识传承和知识管理实践,否则你想借鉴但成本太高,亦会放弃。 还有一种情况,你服务机构的完成该任务的方式相比外部是落后的,其他机构或者领域有更有效的方式,那要考虑效率和创新的关系:如果时间足够,就做到更好,因为借鉴外部的会有一个向内部转化的成本问题;如果追求效率,就涛声依旧的做法,只要不影响根本性的问题即可。
3
总结
干完活才是长进的开始,如果你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最后就会成为一个熟练的“操作工”。要想长进,必须既会干活,又能超越干活,还要学会指导别人干活! 为什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做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专家,在高手眼里还是新手或者入门级? 就是欠缺了总结、提炼抽象的过程。你可以发现高手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最多的,但他一定是长进最快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干完活、完成任务,而是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小步:抽取、抽象任务和项目的规律性,不仅会做还知道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如何做、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炼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可以做成相应的工具和产品。 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增强,未来许多做重复性工作的岗位会被替代,这就对个体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抽象思考、总揽全局、更深入的理解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成为必须。但不幸的是,中国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们,大部分不擅长处理抽象的事物,不擅长形而上的推理与思辨。 总结提炼的能力是每个知识工作者必须训练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也没什么捷径:首先是意识,要有完成任务才是学习开始的认知;第二是不断的去尝试,刚开始总结提炼时甚至不会做,或者提炼出来的东西也是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这都没关系,可以跟其他人的总结提炼去比对,分析自己差在哪里:是问题界定、是概念能力还是思维的全面性? 随着总结能力的提升,总结的结果就会成为你下次做类似事情的指导,也会成为你带团队、教会别人的原料,你的个人能力也随着提升! 不干活不成,但仅会干活的人会沦落为“机器”,没有人会认为一个机器需要升职和涨工资。所以,要干活,更要通过总结提炼超越干活! 总结一下: 之前写过任何领域的高手,到最后都是在这2点上很牛,没有例外!描述的是高手和专家的结果:即任何领域的高手在知识和思维上都有过人之处,远超普通人很多。 本文则是从成为高手的过程入手来说,核心在于借鉴和总结这两点。借鉴的背后既包括系统的学习也涵盖使用互联网、拆解和分析问题、建立问题框架的能力;总结的背后是概括能力、概念能力、自我批判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取都不易,这里面的每一点都涉及到复杂和艰苦的努力,需要不断的去做去反思去实践,需要名师的指导和提点,需要你能够在看不到曙光的时候仍然信心百倍的坚持,需要你在绝望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