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 雪花如糖
谁不向往诗与远方的生活? 只要舍弃功名利禄的诱惑,放下俗世红尘的纷扰,忍受跋山涉水的艰辛,将清苦和寂寞当作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解脱,才能真正地陶醉在山水间,实现"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然而,古今往来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北宋初期名家林逋应该算一个。
林逋的身上有两个非常显著的个性标签: 隐逸与梅妻鹤子。因此,提林逋,肯定绕不开这两个词。
01.
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有些是以退为进。如诸葛亮隐居隆中,不过是争待时机,待声名远扬,引刘备慕名而来,三次恳请,才答应出仕。又如李白,隐居在终南山,专门拜访玄宗胞妹玉真公主,并阿谀奉承地献上一首《玉真仙人词》,大赞公主的风姿如何飘逸,其目的就是想获得公主的引荐。这类隐居颇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没办法,知识分子也是人,自然会有人性中的一些缺点,必要时候也会虚伪一下。
但还有另一类隐士,彻底地放下名利缰绳,远离官场和喧嚣的城市,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将高官厚禄摆在他面前,仍然不为所动,继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将陶渊明视为偶像的林逋,自然是真正的隐居者。
那么,他为何而隐呢? 难道他生来就沒有做官的念头,沒有经世致用的思想,沒有衣锦还乡、泽及子孙的名利心? 怎么可能!
林逋,出生于钱搪江吴越国,那时大宋王朝还沒有統一江南。978年,战争结束,宋朝像一个新生儿出生,朝气逢勃,国家安定。此时,林逋11岁,父亲早逝,他和弟弟跟着祖父生活。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酷爱读书,不仅读正经的诗书,也读杂书。
少年时期是人心智迅速变化的时期。接触到的人与事会深刻地影响到人生观的塑造。此时,林逋的老师是一个叫陈抟的人,喜欢道家文化、黄老哲学。这段求学经历对他以后的归隐影响是巨大的。
22岁,林逋放弃科举,这意味着与正统的入仕之路彻底分道扬镳。他四处游历,到杭州、曹州。后来,朝廷发生了一件事,彻底地击碎了他的政治梦想。
公元1004年,宋辽交战。大宋暂时胜利,然而想求安稳的宋真宗却主动给辽递上降表。为了掩人耳目,导演了一出"天书降临"的戏。又为了粉饰这种低智商的把戏,朝廷号召天下才子写文,歌功颂德,林逋也在被召集之列。凭他的才学,也许递上一篇奉承之作,马上就会高官厚禄,但他没有。真宗的做法让许多有志之士寒心,他们内心追随的是一个有魄力的帝王,而不是一个安于现状、屈辱求和的君主。从这时起,林逋彻底地熄灭了富国安邦的梦想。
人择明君而臣,鸟择良木而栖。林逋没有在政治上找到他的明君,失去了可以栖息的朝堂,干脆选择在大自然中自由地飞翔。再加上道家文化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他隐居山林的决心。
1008年,42岁的林逋,以杭州西湖孤山作为他生命的栖息地。从此,再未踏入繁华的都市。
西湖的水清澈秀美,座落于湖心的孤山清幽寂静,仿佛世外桃园。在这清山绿水间,林逋读书抚琴、吟诗作画、湖边垂钓、上山采药、渔舟唱晚,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时人是艳羡的,连范仲淹都说他是"山中宰相。" 这样的隐居生活长达二十年,直到1027年他去世。
02.
林逋在西湖孤山归隐后,按自己的审美方式来美化居住环境。陶渊明独爱菊的清雅,而林逋选择了梅花。他在门前种植了几百株梅,又养了两只仙鹤。等梅子熟时,还可摘下换取些钱物,供自己生活之需。梅的冰清玉洁,鹤的高雅超脱,都十分符合林逋的性格。
对于梅的热爰,他曾写下多首咏梅作品,但流传最为广泛的则是这首《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千古绝唱。"疏影横斜"四字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尽梅枝的清骨与秀影,"暗香浮动"又将梅花在风中摇曳的气质和神韵表达出来,从视觉、嗅觉两方面营造出一幅清幽闲雅的意境:
朦胧的月光下,那疏淡的梅枝倒映在浅浅的溪水里,微风迎面拂过,缕缕清香袭来,令人陶醉。
孰不知,这两句千古绝唱并非林逋原创。而是借用了五代诗人江为的"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将"竹"改为"疏","桂"改为"暗",移植到"梅花"身上,意境全出,不得不说具有化石点金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从此,疏影暗香成为梅花的代名词。
读到这,林逋的粉丝也许会有点失望。其实,这种情况在古时文人创作中很常见,并不能算作抄袭,有些名句都是活用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里的两句: "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 而有些则一字不差地直接照搬别人的语句,如晏几道的名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就是直接引用了唐朝诗人翁宏的《春残》。
无论那种情况,只要用得巧、用得妙,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并因此而流传千古,都可以算是伟大的艺术创作。只要原作者不认为是侵权(当然古代也没有版权的说法),后人根本没必要较劲。
不过,林逋的隐居也并不一直是花开独酌、花落独吟的生活。他虽远离官场,但并不与世隔绝、孤芳自赏,而是抱着随缘自适的交友态度。他与当时众多名士都有往来,一起诗酒唱和,湖边垂钓,如范仲淹、宋祁、梅尧臣等。
有些人是慕名而来,有些地方官员则是奉真宗皇帝旨令前来慰问。其实,宋朝皇帝虽然性格温和软弱,但都好面子,对文人很优待。尽管林逋曾拒绝服务于朝廷,但真宗皇帝并末怀恨在心,反而表现得十分大度,对林逋归隐的品格十分欣赏,并赏赐财物,还叮嘱当地官员有空的时候就去孤山看看。
不管皇帝是为了刻意塑造自己的"贤君"形象,还是真心赞赏林逋高洁的品质,总之,宋朝文人就是崇尚这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的人生美学,林逋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而更让朋友称奇的是林逋训养了两只白鹤。每逢来客人时,看门的童子便放飞仙鹤。当林逋看到空中盘旋的鹤时,知道有客拜访,就马上回家。
万物生灵皆有情,植梅养鹤到痴狂,林逋也因此获得了"梅妻鹤子"的称号。
03.
娶妻生子,本是普通男儿人生的必修课。然而,对追求内心自由幸福的人来讲,婚姻并非是生活的必需品。关于林逋的感情经历,没有任何丝毫的记载。按理来讲,22岁求学结束到42岁隐居,中间有长达20年的游历生活。当时才子,一般都会流恋于秦楼歌馆,肆意地挥霍青春,但奇怪的是,林逋的作品中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仿佛一片空白。难道不婚主义的他,连爱情的火苗也没有燃起过吗,难道他从未遇见过让自己心动的女子吗?
后人无法臆测。但林逋存世的三首词中,竟有两首和离情有关。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长相思》
这首词语言朴实简单,且反复咏叹,颇有《诗经》里国风的味道,唱出了吴越一带青山绿水间男女的爱情,表达了滚滚红尘中俗世男女的离别之情,很难相信这是出自清心寡欲的隐士之手。
关于情人的离别,历来名家写得很多,如最有名的当属柳永的《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情绪非常饱满而又强烈。欧阳修的"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则是一副豪迈和豁达。而林逋的较二者而言,比较清新,感情的流露如碧波绿水,缓缓流淌。
也许是词人目睹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的场景,有感而发,以女子的口吻写下这份难舍难分却又无法永结同心的遗憾。爱情中的悲欢离合,无论亲身是否经历过,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远离红尘的林逋,是否在年轻的时候,也爱上过一位像梅花一样清丽脱俗的女子,但终究无法永结秦晋之好,被迫劳燕分飞呢?
离别,既有爱人之间的,又有朋友之间的,再看这首《点绛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读这首词,总会想起现代音乐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或许唱的都是离歌,又都是在长亭送别的缘故吧。
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幅凄迷之景: 乱草丛生,落花满地,烟雨濛濛。下片则揭开了词的主题: 夕阳西下,一曲离歌在长亭响起。目送着友人离去,背影渐渐消失在那芳草萋萋里,从此各奔东西,不由得黯然销魂。
唐诗中有很多送别诗。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等。面对离情,唐诗是豪放的,而宋词则是婉约的,即使是写男性之间的友情,也是如此。
而林逋的这首词无疑是一篇上乘之作。即使生活在深山里,他还是渴望与友人经常往来,这恰恰反映出他人格的独特魅力: 既能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又能和外界保持一种联系,超脱而不孤傲,通达而不封闭。
如果说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自由,不为名利所缚,忠实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林逋的隐居,无疑是人人都向往却又无法企及的人生。因此,不光是在宋朝,就是现在,这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曾经21岁的年头,看完这首词,在大学宿舍的阳台上抽烟,想抱抱某个姑娘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江头潮已平,心潮不能平。我好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