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深思……

作者: 静谷清泉 | 来源:发表于2024-04-03 08:0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读春风老师的《为二郎改文》,如沐春风。嗬嗬!怪不得她起名春风呢,真如春风般的温暖!

    我想,我来到简书,没少得到春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一有问题,就问她,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细致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完全弄懂为止。有时我问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她却一句:“不客气。”轻描淡写而过。

    我在简书里也看到许多简友都和我一样,得到过春风老师的热心帮助,也是循循善诱,细致入微,令简友们感激不尽。

    今天读她的文章,又如春风拂面,让人心暖暖的。

    她是简书里的大神,可她的文章却从没有至尊至高的优越感,而是像朋友,如亲人在唠嗑,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让你既感亲切,又感温暖。

    “去年的这个时候,大儿参加中考,我天天跟在他的屁股后,“死皮赖脸”地追着要他的作文,想帮他提那么几分。人家不情不愿给我拿来一篇,就没后文了。”

    这那像作家在写文,连“死皮赖脸”都用上了。一个“死皮赖脸”,把她从作家的地位拉到平民百姓群里了。嗬嗬,读她的文章,是不是像和朋友谈天说地?

    她在向你诉说她三个儿女的优缺点,不瞒不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大娃生来做事就专注,记东西很精准,学习上的事儿从来没操过心,虽然现在上高中之后成绩有所下滑,但在高手如云的队伍中,基本保持在年级前50名,我也挺知足的。可是大娃对世态人情一窍不通,情商是负值,我经常担心他未来的生存问题。”

    “二郎呢?和哥哥恰好相反。情商高一点,学习上又是个大难题。”

    “三姑娘目前只有5岁,据我目测,是和二哥类似的那种人。记东西也是颠三倒四的,不够精准,但是情商极高,善于察言观色,嘴上功夫厉害。”

    这种客观公正的论述,不像是诉说自家的孩子,倒像是评论别家的孩子。读到她两个儿子直到中考了,她才关心孩子的作文,这不应该啊!按理说,作为一位作家的语文教师,不得从小就得培养孩子对作文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吗?

    莫非她对自己的孩子不关心?是她的工作太忙,顾不上孩子?不对啊,现在谁不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更何况她身为教师?那不是,又是什么呢?

    一系列的疑问萦绕在脑际,许多问号难以解答。

    可是又读到“这个周末,我说看一下他写的作文吧,这一看,我立刻跳了起来,嘿,嘿嘿,二郎这小子,怎么文章写这么好呢?我都不知道呢,写的文章都像模像样了。”

    接着把二郎的作文《少年游》发了出来,正如她一看跳了起来一样,谁看了也都惊诧不已。这哪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作文啊,反正我读了,都觉得自愧弗如。现引一段:

    “李白的梦游是极为逍遥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我虽不可如他那般,神游于宇宙之间,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坐地日行八万里”也未尝不可。我到过著名的三叠泉,游过白居易称赞的大林寺,见过济南的泉水,去过古木深深的孔府,巍巍泰山有我足迹,零丁的伶仃岛上有我记忆,到过飘雪的北方,看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的情境,当然也被深圳的天气热得“唇焦口燥呼不得”。哪位古人有此游法?亦可谓逍遥之游。

    少年游,不仅游山水,也要游心境。“柳暗花明又一村”可培养等待的心态,“何妨吟啸且徐行”能锻炼自己的自信,“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是对发现的欢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利于养成淡泊的情趣。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愿以少年之心,且游且行,多年之后,归来仍是少年。”

    你读读,觉得怎样?一位初三学生,能写出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文字,不令人惊羡吗?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准确生动,气势磅礴,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初三学生之手!

    你如果不信,请找原文读一读,那里不但有文字,而且有二郎书写的影印件,那字也写得非常棒!

    我不禁疑惑了,二郎没有母亲的指导,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呢?一句话给出了答案——“看,妈妈让你们小时候背古诗,没错吧?现在都能用到作文中了!”

    作为母亲的春风老师也可能没像一般家长那样天天管着孩子,强迫着孩子按父母的意志行事,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排得满满的——这文章里正好有所透露:“回到二郎学习这件事上,我也知道他不是学霸的料,没抱太高的期望,看着他辛苦的样子,挺心疼的,没怎么额外给他补过课。”而春风老师的家教正是静等花开。从小按着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成长,真正还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

    但这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正确引导,请看《为“轻狂”少年改文》就是最好的例证。春风老师没像一般语文老师那样直接批改,而是讲清道理,点拨引导。

    “此段炫的痕迹太浓,鉴于作者是初中生,不做太多打击。”

    “此段缺少用例的丰富,略显单薄。”

    “此段结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是亮点。”

    这哪是批改作文,而是提示作者自己从什么方向去改作文,是引导作者自己去改作文。

    这就是春风老师的静等花开,不是拔苗助长,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升华。

    再看“转身,我又搂着三娃,去和她一起背《春江花月夜》了。”因“三娃特别喜欢诗词”,做母亲的便因势利导,发展她的兴趣爱好,和她一起背古诗词。三娃才五岁,已背五十多首诗,《春江花月夜》那可是36句,252个字的长诗,一个五岁的孩子竟能背下来,难以想像。不必说文学爱好者,就是诗词爱好者,能熟练地背下来的,又有多少人呢?这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的魔力。

    二郎为什么能引经据典,不也是小时候背诗词的功底吗?这不是到了初三,再给孩子讲讲写作文的道理所能取得的。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慢教育,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也让我想到了很多,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春风老师的儿女那么优秀,那就只能说父母做得好。

    铁人和春风老师的确做得很好,他们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地熏陶着孩子,这要比那些只在嘴上“谆谆教诲”而不以身作则的家长是天地之别。这也正是他们的儿女看似并没怎么管束却非常优秀的原因。

    这也让我想起我陪读孙子高中读书的情况,我就是“谆谆教诲”型的家长,总想孙子按我的管束去做,可结果是处处碰壁,不但不起作用,还起反作用,孙子越来越叛逆,最后,他们还是按自己的方向去发展。

    想想,家长何必要强制孩子呢?像铁人和春风老师那样,因势利导,静待花开不是很好吗?他们的教育是如细细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自然而然会茁壮成长。不像一般家长是拔苗助长,结果是幼苗不但没得到顺利成长,反而受到伤害。

    这也让我想到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就是润物细无声吗?

    至此,我才像似乎懂得了铁人春风老师教育的奥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令人深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rg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