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印记我们爱成长读书
再读《实践论》,再思再悟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再读《实践论》,再思再悟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作者: 王梦凡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17:02 被阅读208次
    文/王梦凡

    01

    五读《实践论》之后,我越来越深刻的感悟到:实践是认识的全部意义所在。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如果不以实践为起点,认识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以实践为终点,认识便是无的之矢、无用之知。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次循环都比较的进入到高级阶段。

    而具体到每一个“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可细分为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落到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发生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两次飞跃。

    这一次,我反复阅读《实践论》的第6自然段到第18自然段,突出对第一次飞跃进行再思考、再感悟。

    02

    感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感觉和印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产生初步印象、形成大概联系。

    这一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剖析两个问题。

    (1)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直接经验?

    问题实质是直接经验的标准,我想至少应当满足两条。

    一是要直接、要真实。既然是认识的起点,所要的经验就要是自己亲自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并且是真正实践所产生的真实经验,避免走捷径、穿小道。

    二是要够量、要全面。没有量的积累,提供不了足够的材料,无法支撑其后续的加工;同时,要注重材料的全面性,避免出现量很大,但品类单一,缺项很多。

    (2)我们如何更有效的获得感性认识?

    同样的人对于不同的实践,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实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是不同的。

    一是与人自身已有的积累密切相关,毕竟所有的实践都不是在绝对空白的基础上展开,都有曾经的积累在里面。

    二是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的实践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勇于实践,而且要善于实践,努力寻找优质高效的方法,提高实践的效率。

    三是具体的实践过程要多手段并用。眼耳口鼻齐上阵,走到看到听到摸到感受到,提升每一次实践的效益。

    03

    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概念、判断、推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这第一次飞跃过程中,我们仍需进一步剖析两个问题。

    (1)如何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第九自然段中写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做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这句话当然十分正确。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当时参与实践的人很多,为什么仅仅就他们四人做出了理论,这天才条件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一般性的做到呢?有没有一般性的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感性认识不会自发的变成理性认识,必须通过人的能动作用,而这一能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功夫,具体体现在筛选、整理、分析、整合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对经验的初加工。主要是把材料加以选择,把太初浅的、太重复的、尤其是错误的东西剥离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对经验的深加工,主要是把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找到彼此的联系,找到内部的规律,最后形成概念或论断。

    再进一步理解,以“去粗取精”为例,筛子是什么?筛子孔应该多大?只有找到这些,才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换句话说,要有处理的标准和加工的方法。

    更进一步理解,这些标准与方法,又是从何而来呢?我理解,这又要回到普遍性与特殊性上,而对于每一个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而言,普遍性就是特殊性,特殊性也是普遍性,每个人都有一把自己的筛子,或者说筛子本身也是天才的一个组成要素。就目前我的认知程度而言,无法提供一把通用型的筛子。

    (2)理性认识最终成果具体的组成样式该怎样?

    理性认识既是第一次飞跃的终点,更是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所以一个好的理性认识成果,至少应当包括两个特征,由两种样式所组成。

    一是作为飞跃终点的概念、判断、推理,是经验的终结者,是认识的深化系统化,具有普遍性意义和可迁移、可重视、可借鉴特征,侧重于纯理层面。

    二是作为飞跃起点的原则、指导、方法,是实践的开启者,是实践的准备,具有特殊意义和可操作性、可展现特征,侧重于应用层面。

    0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事事亲自实践,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奏转换快,我们大多时候都参考的是间接经验,更需要的是如何把他人的理性认识转化成自己的理性认识。

    修好内功,强化底层逻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面对大千世界,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山呼海啸般涌来,我们先要稳住自己,始终明白自己要什么,当信息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隶;不断建立适合自己的底层架构,强化自身的基础逻辑,保持面对信息洪流的基本定力。

    用对方法,快速获取知识。时至今日,没有什么比网络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就能包打天下、事事有效,具体到不同的内容还是要花时间找找方法。同时,注重与人面对面的求知,通过不断的发问,不断的答疑,往往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快速的获取知识。

    筛选甄别,留下有用部分。比获取信息更难的是甄别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手段获取的信息更是量大质杂,难以识别。需要我们始终聚焦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初衷,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判断,花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取舍,留下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

    转化吸收,成为自身认知。找到了有用的知识不等于懂得,表面的理解也不代表根本的认同,单从认知层面,至少达到能够复述、回想、转述,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转化吸收,从理论意义上成为自己的认知。

    05

    完成第一次飞跃当然不易,但如果在这中间固守一端,或者顺序错乱,终究还是毫无意义。

    固守感性认识一端,便陷入“经验论”的误区。这种误区的根本在于只认为感性认识可靠,认不清感性认识仅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不完全,也是无法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使认识始终处于低级阶段。以此指导实践,便存在过多的偶然成分,需要更多也是更低效的实践。

    固守理性认识一端,便陷入“唯理论”的误区。这种误区的根本在于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否认了理性认识对感情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虚假而不真实的认识,使认识始终处于自以为阶段。以此指导实践,便存在过多的假象成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颠倒认识的顺序,便陷入“想当然”的误区。这种误区的根本在于先形成了自以为是的理性认识,再去装模作样地去完善感性认识,也就是先凭空想出结论,再去寻找支撑结论的佐证,是自欺欺人的认识,也是具有极端隐蔽性的错误认识。以此指导实践,比前两种误区危害更大,往往因为盲目自信而终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06

    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更好的服务实践、指导实践。

    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单一的认知过程。人一出生,从本能的寻找母亲的乳头开始,就在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个大的飞跃过程,往往要经历若干个小的跳跃;每一个小的跳跃,也需要不断的小努力。我们不要奢望一步登天,也不要担心进步缓慢,关键是要一直向前,一直在路上。

    能亲身实践的就要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无论别人的道理多么正确,也无论自己消化吸收的多么到位,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始终无法真正领悟。更何况,我们每个人认识的底层逻辑、核心内核还是自己在不断的历练中建构,旁观者未必真清。

    做一个认知顺序正确的人。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先要事实材料,再推导出事实结论,无论认识与实践如何交叉,时刻要关注自己的认知顺序,避免拍脑袋、想当然,然后错的还振振有词。尤其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避免先有答案,再去寻找支撑,要不陷入左右为难的选择困难症之中,要不陷入随便一选的盲目选择症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实践论》,再思再悟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lf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