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本文系原创非首发 文责自负 首发平台为本人公众号 啵儿的什锦罐头
高考之前我在豆瓣写下等高考之后去看这部《断桥》,后来《断桥》被排到我的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天上映。
在《断桥》一开场,我就感受到了我喜欢的风格,监控画面带来了很浓的悬疑气氛,再后来的新闻与方言的对白都制造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但这部却仅限于镜头表面化和范伟老师表演艺术的精致,对白人物设置以及剧情逻辑内核却空荡荡,我和朋友表达了一下各自的看法,都一致认为这绝对不是一部骗钱的烂片,但是精心包装过的一坨屎。
或许“一坨屎”的比喻稍微又些过火,但我们三个在走出影院后都被这股阴郁笼罩好久,我在豆瓣上打了三颗星,而豆瓣当下的分数是6.3分,也接近我打的6分,那接下来就是我对于《断桥》的一家之言。
《断桥》讲述的是被通缉的杀人犯孟超协助女孩闻晓雨探寻闻晓雨的父亲在八年前被活埋的真相。
电影几乎在二十分钟之内就告诉观众杀害闻父的凶手就是范伟饰演的朱方正,所以较早地放弃悬疑性,想要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孟超,闻晓雨,朱方正三者的人物挣扎中,但人物的特点与内在逻辑完成度很差。
从孟超方面来说,他是近些年特别爱出现在荧幕上的阴郁男青年,因为闻晓雨像死去的姐姐就拼命地帮助与救赎她,类似的人物形象让我想起了《少年的你》里的小北,但通过对比就可知小北的形象更加鲜明不可替代,小北有少年人的倔强劲儿,有混混的痞劲儿,有坚毅孤独,也有受伤之后建立的保护膜,但孟超显得很单薄,你很难用一个词汇精准地概括他,和闻晓雨的感情线则更加莫名其妙,不是一男一女凑在一起就要有暧昧的情愫。
从闻晓雨的方面来说,整部片子她都是一个一根筋想要复仇的人,孟超没有影响到她的抉择,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孟超,她的心理状态和故事线依旧没有太大的差别。
马思纯的种种表演像是“失恋喝醉的人”,更加疯狂的表演在人前刚和唐叔叔敬完酒就进屋里弄出几滴血,瞪着自己父亲的雕塑:“爸爸,你告诉我到底是谁杀了你。”这里真的很像是一个走火入魔的精神病人。
为了剧情,主创也放弃了闻晓雨的智商,开头闻晓雨跟着孟超走了很久的一段路一直走到一栋破破烂烂的烂尾楼,那是孟超家里。一个女生就这么跟着陌生男子回家,这剧情是真的把闻晓雨塑造得没有安全常识。
为什么必须要走到家里呢,说目击事件大可以去一个空旷没人的地方。但因为只有走到家里,在后续剧情中,闻晓雨才能一直在孟超门口疯狂敲门,如果不这么安排剧情,那闻晓雨就没办法找到孟超了。
还有在孟超家里两个人初次见面就大吵一架,看得我很不舒服,根本没必要到两个人打起来的触发点,没必要到“给我滚”“你滚”这个暴躁程度,但为了让他俩不打不相识,暴躁之后互相袒露身世感情迅速升温互相怜爱,主创就这么安排剧情了,极其突兀。
我也不知道是该夸还是该吐槽,闻晓雨一直延续她的一根筋,直白点说就是傻子,在已经明确知道干爹杀了亲生父亲,目击他炸车杀人之后,毫无防备地去赴宴,朱方正叫她喝酒,她全喝,朱方正后来自己都说“我仁慈,我酒里可以放毒,但我没放毒”,所以闻晓雨自己想不到这一点吗?就差把“白白送死”写到脑门上了。我理解她想要手刃杀父仇人的愤怒以及叛逆,但这么塑造人物简直是太愚蠢了。
朱方正这个角色,实际上在我看来,他是最饱满的一个形象。他人前显贵,表面上儒雅,就算在警察面前也很自如,张口闭口“王国维”,而背地里杀人,做豆腐渣工程。
电影一开场就点出他的这股虚伪了,他面对愤怒地群众面色虔诚,两只手掌相和,看似护佑人民,却面不改色目不斜视地和身边举伞的助理说着话。这种处理方式和后面剧情中面对自己所致的自己的兄弟死亡可以堂而皇之地在葬礼上发言致辞相契合。
但是还是很遗憾,这种两面人虽然饱满,在荧幕上还是不胜枚举,并且朱方正和闻晓雨类似于养父和养女的关系,在八年之后,养父杀亲父的事情败露,这种关系在朱方正那里没有任何矛盾展现。朱方正是因为惭愧才百般对她好吗?还是单纯地想用这种父女关系去掩盖罪行?
闻晓雨处于极端果断的状态,她就完全没有对照顾她八年的养父有一点挣扎纠结的心思吗?关于朱方正的家庭也没有完整展现,他的妻子在后期莫名消失,她这些年大抵知道他的勾当,她去哪了呢?他的儿子在国外上学,那这个角色没有作用干嘛要提一嘴呢?
导演想要的对白是暗黑文艺感,但角色太飘渺,感情线不被认可就变成了矫情,马思纯看着墓碑一句“他是我的孟超”,全场都笑了。换成“在我这里,他就是孟超”会不会好很多?以及虽然范伟老师的表演炉火纯青,完全在戏里,但是和王俊凯在水塔里,用一堆词汇去侮辱他的那段独白也异常好笑。“穷小子!”然后濒临死亡了又“我是穷小子,你不是!”也是全场爆笑,这是在演小品吗?虽然方言有地域性差异,但是不能只考虑川渝地区的观众朋友吧,川渝以外的在看着孟超和朱方正两个人都即将死掉却笑得合不拢嘴完全沉浸不进去,这应该有问题。
挺聪明独特的一个人物当属甘小漾,穿着红裙子的服化有去当情人的风情万种,也显现她的泼辣,还有着女人对女人的红彤彤的同情心,但首要任务是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的野心,她预测到了自己的遭遇,所以给孩子找到了后路。这段剧情,也顺理成章地让闻晓雨有了重要证据。
说到证据,u盘其实蛮直给的,菊怀义把这么重要的犯罪证据存起来,是在给警方的抓捕降低难度吗?闻晓雨不选择的报警的动机也并不充分,如果按照《少年的你》中的设定,女主在报警之后继续受到校园暴力,所以她对警察失望。闻晓雨的角色身边有一个在逃杀人犯孟超,有一个想要举报维护正义的老爸被杀死的背景,且这并不是人民警察无所作为的后果,在她心里,法律层就彻底崩坏,这不是很牵强吗?
主题上说,它聚焦在了一个很小的视角上面——一个举报未遂被活埋的人,面对断桥给百姓受到的迫害,除了下雨天民众痛苦的呼声和新闻之外它选择一笔带过,豆腐渣工程这种庞大的社会议题就只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政府失信也更加渺小。
最后说说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什么,我喜欢时而跳切的剪辑方式,它给我的感觉是很神经质,贡献一种很独特的影像风格,失去的几秒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省略的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也许只是平平无奇我们视觉自动将它们连贯,但这个世界总有一点邪恶的记忆在我们的脑海里是缺失的,或者有一种无力感蔓延在其中,形成心中的破碎感。
第二点就是结尾吧,虽然它很白痴,但是我能理解到主创让这俩角色死在崩塌的水塔里的意图,崩塌的水塔就像是断裂的大桥,一定程度上呼应着朱方正在自作自受,并且他的死亡也算是意外,他的死法偿还着他的错误。
而孟超,他算是“断桥”事件在初始的一个目击者,他因为目击在八年后和他愿意去救赎的闻晓雨得以相遇,最后走到极端状态为闻晓雨无私奉献。两个极端的人物,一个是极恶的虚伪,一个是生长在阴郁的纯白,都在崩塌的水塔里面丧命,也象征着政府失信让百姓充满苦难,二者相互连结,单从结尾的意味去讲再好不过,并且我们笑称这种感情线如果俩人he了就失去了味道,必须be,这是犯罪片的倔强。
第三点,诗歌。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诗歌在电影里对于孟超具有很强的同构性。他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衣服是馊的,住所在烂尾楼,独身一人,他就是诗歌里的毫无生气的一只乌鸦,在黄昏与黑夜里闯荡。片中也多次出现这几句词,这是孟超对自己流浪生活的孤独认知,当和一堆陌生人手舞足蹈的狂欢之后,孟超喝醉了坐在摩托车后座唱着这些诗歌眼睛里噙着泪水,我倒是很喜欢这种手法,他的快乐简直太少了,于是一头扎了进去,但是在快乐之后,他也会自然而然想到自己的姐姐。而一直没有出现的“姐姐”是他唯一的背景,姐姐爱读诗,这一点就足够成为一个女生的特性,我们幻想这个女孩子很安静灵动,这也是他对于美的感知,所以诗歌也成了他思念姐姐的隐晦的表达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