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感情的。文学如此,其实画画亦如此。
我一直觉得,绘画学习过程中,大量而反复的临摹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水彩技法,使画技不断精进。然而,没有哪个画者会满足于临摹而止步不前,即使他临摹得多么精巧,或者与原作几乎别无二致、难辨真伪,但我想他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一定不会强烈到哪里去。
所以,比起那些能将画作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惊呼“好像真的啊”的画者,我更佩服那些无实物创作的人。他们能通过画笔将自己脑海中无形的想法跃然于有形的纸上,这实在是一桩了不起的事情。
这也是我绘画最大的愿景,或者说是初衷——流畅而妥帖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次,为了能独立创作一幅画面,我挑了一位女作家小说中的一段场景来描绘。(当然,画小说插画本质上也是临摹,只不过不是用画来临摹画,而是用画来临摹文字,但未尝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好方法。)
脱离了画作,脱离了实物,才知道画起来有千难万难。首先起线稿就已然把我给愁死了,明明小说中的画面在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人坐立抽烟的姿势是怎样的?沙发是怎样的?烟灰缸和火柴盒是怎样的?房屋构造是怎样的?神情又该如何表现?脑海里冒出一万个问题把我困住。
为了能画出女主角的姿态和动作,我只有在镜子前开始我的表演,好一顿搔首弄姿终于摆出一个还比较接近的姿势,然后依葫芦画瓢描在纸上。
然后,像花瓶、座椅、烟灰缸这些物件,依靠万能的网络搜索,可以参照模拟着画出心中想要的样子。
当然,受画技所限,可以看到最终呈现的结果,我处理得并不好,先不说在内容呈现上,单就细节而言,很多地方很粗糙。
成品如图,大家猜出我画的是哪篇小说的场景了吗?
提示一:民国
提示二:短篇小说
提示三:张爱玲
……
好啦,不卖关子啦,画完后发在舒明月老师的写作社群里面,已经有小伙伴猜出来了,简直不要太厉害,答案就是——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摘录所画场景的小说原文如下:
小说原文“这样又过了两个礼拜,天气骤然暖了,他(振保)没穿大衣出去,后来下了两点雨,又觉寒飕飕的,他在午饭的时候赶回来拿大衣,大衣原是挂在穿堂里的衣架上的,却看不见。他寻了半日,着急起来,见起坐间的房门虚掩着,便推门进去,一眼看见他的大衣钩在墙上一张油画的画框上,娇蕊便坐在图画下的沙发上,静静的点着支香烟吸。振保吃了一惊,连忙退出门去,闪身在一边,忍不住又朝里看了一眼。原来娇蕊并不在抽烟,沙发的扶手上放着只烟灰盘子,她擦亮了火柴,点上一段吸残的烟,看着它烧,缓缓烧到她手指上,烫着了手,她抛掉了,把手送到嘴跟前吹一吹,仿佛很满意似的。他认得那景泰蓝的烟灰盘子就是他屋里那只。
振保像做贼似的溜了出去,心里只是慌张。起初是大惑不解、及至想通了之后还是迷惑。娇蕊这样的人,如此痴心地坐在他大衣之旁,让衣服上的香烟味来笼罩着她,还不够,索性点起他吸剩的香烟……真是个孩子,被惯坏了,一向要什么有什么,因此遇见了一个略具抵抗力的,便觉得他是值得思念的。婴儿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这下子振保完全被征服了。”
原文中写的是娇蕊坐在振保的大衣旁边,被我篡改成了穿着振保的西装,抽着他抽剩的烟头。
其实,我还想画出娇蕊陶醉而迷离的神情,奈何不会画……我想画出振保不经意在门口窥视,奈何不熟悉室内房屋结构不会画……我想画出民国时期的经典女式盘发,奈何不会话,结果画成了大波浪,好在娇蕊是留洋回来的女性,大波浪也不是没有可能……
万事开头难,好在我没有弃画,磕磕绊绊还是画完了,尽管画得并不好。
下次加油咯!\(^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