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凯文凯利说,互联网兴起以后,我们的阅读量是以前的3倍,我们每天写的字数可能比我们祖母一辈子写的字都多。
阅读量上来了,写字的人多起来,按说知识使人进步吧,可为什么社会上反而戾气更重了,争吵的,碰瓷的,也多了起来?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谦谦公子,都不见了踪迹。
周国平说,他平时不接触任何音像制品,包括电影,新闻,只读书。
白岩松说,他也不接触过多的媒体信息,相信如果是真正的好内容自然而然的会来到他身边。
凯文凯利说,互联网的代码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
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碎片化阅读。
先来引用一段MBA智库百科里面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描述,
“一种通过手机、电子书、计算机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的最大受众是与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的广大青年群体。碎片化阅读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趋势,它不可避免的参与塑造了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广大青年的认知机制."
我觉得周国平和白岩松把问题极端化也严重化了,凡事有坏处自然有好处。
碎片化阅读的好处
1.放松心情。
2.通过搜索关键词,提问等,可以快速了解一个需要了解却不需要深度了解的领域,或者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旅游景点等。
3.快速了解身边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4.了解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和想法,文字传播,再也不是作家的专利。
碎片化阅读的坏处
碎片化阅读自然也有坏处。
1.认知受限。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线性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阅读相关联的章节,跟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会与作者同喜同悲,甚至出现相左的观点。阅读就像是和作者聊天,想要很好的了解一个人,没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促膝长谈,开诚布公,专心致志,我们怎么可能足够好的了解一个人,理解并吸收这个人优于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己呢?
2. 易受人摆布。对于一个还没形成自己价值观体系的读者,碎片化阅读无疑是有百害无一利。人都有从众心理,看到一篇文章被大量转发或者评论,难免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中信息的影响。久而久之,新闻编辑的倾向成了你自己的倾向,你理直气壮的说,评论都是那么写的,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我想说,很多网络暴力都是这么产生的,很多人都不知不觉的成了施暴者。正如凯文凯利所说,网络上的代码随时可以被更改,随时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的价值观,而书本上的东西,比如立法等,是不可以轻易被更改的,这些不可以轻易被更改的东西,才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3.牺牲提升自己的机会。我不否认电子屏幕上也有好文章,可是庞杂的信息量“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很多写作者的人生阅历未尝多于你,年龄未尝长于你,并不见得可以提供多少值得你去学习与思考的素材。他们所写作的,不过是他们的观点,不见得比你自己的高端多少,读这样的文章,并不会给人带来长足的进步。而对于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你想成为的人”成为朋友,如果没有机会,那就去读"你想成为的人"写的书啊。读一本已经成为经典的书籍,比试图在庞杂的信息里找到那些真的可以帮助你提高的文章容易多了。
4.浪费时间。老调重弹,人与人的差距在8小时以外,人家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来提升自己,而你却用来看屏幕了,多年以后,你慨叹,当年他还不如我呢。按每天看2个小时手机计算,一周就是14个小时。14个小时,足够你认认真真读完两本中等长度的书籍,认认真真的交两个朋友。
我的话说完了,是否进行碎片化阅读,每日花多少时间碎片化阅读,诸君自己决定。
我没有写太长,因为我想节省你碎片化阅读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