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小宝要求我陪她玩一会儿游戏。游戏非常简单,她拿出一根平时姐姐跳绳用的中间有一段是橡胶材质的绳子,让我抓住绳子的两端,把绳子的橡胶材质的部分置于地上,而她就站在我的对面。我需要在游戏中做的是,抓着绳子两段轻轻把绳子往上甩,而她就用手去抓绳子中间的橡胶部分。
小宝对于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定义的:当绳子被甩起时,她必须用手抓住绳子中间的橡胶部分,如果抓住来,就算她赢;抓不住,则算她输;此外,如果游戏中她用手臂弯曲着去勾住绳子,那么则是作为违规,同样算作她输。
这真的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游戏了:两个人面对面相距大概一米左右,整个游戏在旁人看来,就是在把一根绳子甩来甩去。我想,如果家中没有小孩子或者即便有小孩子但孩子不主动要求的话,很多人是一辈子也不会玩这种看上去极其无聊的游戏的。
小女儿的日记,自己绘图,妈妈根据口述添加文字。但是,我注意到小宝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却表现出兴奋、专注和痴迷,对一遍一遍的重复这个游戏丝豪没有一点无聊的意思。
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小宝为什么对这个游戏会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别的兴奋、专注和痴迷。然而,在重复进行了大约十来个回合之后,我突然明白,原来这个游戏对于小孩子来说,确实具有成人所不能理解的乐趣。
这个乐趣就在于,对于五岁的孩子而言,他双手的发育还没有真正完成,手掌对手指的操控力还不够精准,手指的运用也还没有达到真正灵活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五岁孩子而言,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甩绳游戏游戏中,对运动中的绳子在上上下下的轨迹的预判,还不在她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很多时候她往往会抓空这个绳子。因此,这个游戏对于她而言,其实就是在训练着自己的预判力和对手指的操控度,这对于孩子而言,恰恰是非常有趣,并且有益的。
很多时候,身位大人的我们都无法很好地去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孩子还小,在思想和行为上就会必然会显得比较幼稚。然而,事实上正是我们大人无法真正走入孩子的心里,去把握孩子具体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有时候,作为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我们无法认同孩子的行为,并对孩子进行批评之后,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固然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委屈,因为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批评,很多都是基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的纠正。
但如今想来,有时我们真的是误解了孩子,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批评。这个错误倒不是说我们真的批评错了,而是指孩子实际的行为可能真的是错了,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却是好的或者是正确的。这其中矛盾的核心在于,我们很多时候真的可能是没有理解孩子作出具体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就像在这个小游戏中,如果身为父母者从一开始就认为小孩子要求大人拿着这样一根绳子陪她玩是无聊的举动,从而拒绝与孩子进行这样的游戏。而一旦拒绝了与孩子进行这个游戏,那小孩子接下来的外在表现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会大哭大闹,吵嚷着一定要玩,并且听不进任何劝解。这时孩子的表现,对于父母而言,就一定是错误的行为了,提出对孩子的批评也就在理所当然。殊不知,在这背后表现出的恰恰是对孩子需求的漠视和不尊重、不理解。因此,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再小的游戏要求,也一定要尽量满足,并且不能有半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和谐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就像今天游戏的结束,是妈妈喊小宝去洗澡,一开始她还有些不情愿,但我说今天已经玩了很多遍了,明天我们可以继续玩。小宝一定这话,马上往前跨几步到我面前,从我手中取回绳子,然后说,对,我们明天可以再玩,明天我能一定能比今天抓到得更多。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样一条家庭教育的真理:被尊重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也更愿意遵守规则和秩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