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活着,只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方式:你是否有能力做出属于你的主动的选择。 ------李笑来(这是笑来老师在"做自己"主题下的演讲中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01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很好的书,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而且是值得反复的去读,读的越多,你会明白的越多。《围城》这部书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至今它一直很受欢迎。
《围城》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值得人人都争着去读它,因为在这本书里,谈到了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尤其是在职业和婚姻上。每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无非就是,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结婚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以至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创业的时候选择怎样的跑道?
02
人的出生和时代背景无法选择,其次就是在成年以前的时光也是无法选择,只有一个人有了生存的基本能力,才能够做出一部分选择。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对我们的选择有着一定影响。其实,处在这样物质及其充足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着很多的选择。很多人纠结的也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选择。
可见,选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在婚姻和职业上,更为重要。
《围城》作者是钱钟书先生,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也写了很多的作品;他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发表过作品《洗澡》,两人的婚姻生活很幸福,职业都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有些独特的视角,两人的价值观趋同,两人的生活都很平淡,从不吵架,相互帮衬,相互理解。钱钟书老爷子曾在留学期间,生活起居都是杨绛先生照顾,杨绛先生没有一点怨言,这样的两个人经历了很多历史上的大事,无论怎样的磨难,他们的经历的都比我们多,他们只专心自己的学问和自己的家庭,把时间用在了钻研学问和经营家庭上,钱钟书先生为了钻研学问,推掉了绝大多数的社交。
03
《围城》这部书主要围绕着方鸿渐的婚姻和职业叙述的一个故事。时代背景是在一九三七年开始,从一开始描写,方鸿渐是上海一个小县城有点地位的家族里的老大,父母健在,有两个弟弟,他父亲在家族有很大威望,有点学识,比较传统,一开始写就是从方鸿渐回国写起,其实在他还没有出生之前,他就已经被父母指定了婚约,是他的这位老丈人出钱让他留学的,并且他的未婚妻(父母指定的)在出国前就死掉了(可能因为患病),这样一个背景。
方鸿渐,一个被父母指定婚约的人,并依靠岳父资助出国留学,岳父家还有一个小儿子;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在家事事都听父母的。
钱钟书先生围绕这两个家族以及从方鸿渐个人的婚姻与职业展开叙述的一些列的故事,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虽然是虚构的,但现实中的人与书中的人类似的有很多,他们的结局也许很类似。
04
在此书中与方鸿渐有交集的几个女人,从一开始是在回国轮船上遇到的鲍小姐,并有些交往,还有在同一船上的苏文婉,后有在苏文婉家中做客认识了唐晓芙,赵辛楣,苏文婉与唐晓芙是表亲,他在这两个女人之间的选择很纠结,后来选择了唐晓芙,被拒绝。后再去往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认识了孙柔嘉,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与孙柔嘉订婚,后来因为职业的矛盾离开学校在香港与孙柔嘉结婚,之后又回到了上海,两人之间的关系在结婚后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矛盾不断升级,感情也破裂了,结局就是方鸿渐实在受不了,就离家出走了。
这是感情上的一条主线,另一条线是职业上,方鸿渐在留学归来时,回到了岳父家里,岳父帮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在报馆工作,与岳父一个单位。有一点是,方鸿渐在留学期间,其实是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就是没有毕业证,他为了让岳父和父亲放心,只好买了一个假的学位,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在那个时代,这是没法查的,那时候的信息闭塞,毕业证的真假难辨。后来因感情不顺利,去三闾大学任教是赵辛楣的功劳,是赵辛楣推荐的,当时情况是赵辛楣也喜欢苏文婉,方鸿渐也喜欢,两个人在这个问题是一个敌对的身份,为了让方鸿渐离开上海,赵辛楣就推荐方鸿渐去三吕闾大学任教,可两个人谁也没有想到,苏文婉选择的结婚对象是曹元朗,两个人感情都受挫了,就顺着这个势头去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的校长与赵辛楣有些关系,可在后来的教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汪太太给他两个人介绍了对象,直到一些事情发生,赵辛楣离开了(因为情感纠葛的事),方鸿渐后来受排挤也离开了。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人际关系也是很复杂。
05
这本书写的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有很多事情与现实有些很类似的现象。主人公至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选择(除了与孙柔嘉结婚是自己选择的),其他都是别人安排的,这个人的命运真的很悲催,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方鸿渐的职业是别人安排的,可是他的感情是自己选择的,但到最后却是悲伤的。为什么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其实婚姻和职业是紧密相连的,就像我们生活中是一些东西都是有联系的。而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真理。婚姻感情的关联与经济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说方鸿渐在感情上有了选择,但是他没有能力承担这个选择,况且他的夫人又是一个不太会讲道理的人,两个人在处理一些小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生很多的矛盾,加上她又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女人等等,还有她姑妈的干涉等等因素,致使两个人的矛盾升级,方鸿渐实在受不了,就离家出走了。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应该也有很多,并且多多少少都有围城故事里的影子。就像父母干预子女的婚姻一样,不管你说父母指定的婚姻,还是自己谈的,到了结婚的那个地步,双方父母都会干涉,这是中国传统婚姻的症结所在。尤其是婚后还要和父母住在一块,要求父母帮自己带孩子等等,这都是传统婚姻里一些矛盾发生的节点。也不排除有一些做的很好且听父母话的子女,但他们完全是失去了自我,在为他人而活着。
说到让长辈带孩子这件事情,我觉得,对于人生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既然你选择了作父母,就应该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你就要承担起在孩子成年之前的抚养和教育,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知道生育孩子,不知道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作家龙应台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孩子的文章,她在抚养孩子到成年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他也曾经想过过痛苦,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负责,负责是那种真正的负责,她说过,当孩子成年以后,就是检验父母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成果的时候,这是一个结果,也是为孩子的人生做的一个铺垫。我们很多人在当上父母以后,就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丢给了父母,中国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很大问题,还有那些留守儿童等等,之所以会这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那个角色的义务。
06
中国人的状态,最普遍的就是没有自我,为他人活;为父母活着,为孩子活着。很多情况下,很多人都说没有做好准备就结婚了。围城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社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别人的事情过于关心,过于操心,致使很多的矛盾不断的升级。放在谁身上,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痛苦。
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哄出来,逼出来,是长辈们应尽的责任。”这就是一种掌控。但有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说,并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这是很正常的。
07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之后又停了三天,才敢写出来。一上来我是不敢写这些的,心理似乎有一种矛盾。对于这个故事理解还是去看原著,里面有很多的细节和比喻,写的非常的精彩。这样的故事放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所以说这是一本长销书,它切中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矛盾。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事,尤其在婚姻和职业上的选择。
其实,钱钟书写这本书用了两年的时间,期间曾经有很多次写不下去,内心非常的痛苦,他也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
钱钟书在一九四四年开始写《围城》这部作品,一九四六年完成。可他的女儿钱媛的对象死于文革,这是一次很大打击。其实很多从文革走过来的人却很少谈文革,有时候,命运总是被作弄。这让我想起来金庸先生的大儿子,死于自杀(具体情况不清楚了),褚时健的女儿死于自杀,源于褚时健被关入监狱等等,这都与家庭教育和时代背景有关系。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也都不是完美的,有缺点很正常。十全十美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不要追求完美主义,这样你会很累的。考虑清楚我们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想起了笑来老师在《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演讲中说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活着,只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方式:你是否有能力做出属于你的主动的选择。”
我相信我们的未来都是需要自己选择的,这样人生才有了更大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的自己用行动实践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围城》
写在后面的话-------2017年11月17日 下午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次修改,改了一些错别字,增添了一点内容。希望大家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能给你的生活一些启发。
对待人生,更多的是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主动选择,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个体才是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支撑着你走向未来。对待自己一定好,一定要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自己成长了,然后才是和家人一起成长,最后和朋友以及整个世界一同成长。
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要面对的比较重要的一个事情,贯穿整个的人生历程。一切的进步和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