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业设计@IT·互联网
精益UX路上必不可少的草图和MVP

精益UX路上必不可少的草图和MVP

作者: 雪山灵犀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14:13 被阅读0次

大家常说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之前,要先去了解用户需求,但是我们了解用户的程度却往往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与真正的产品用户进行对话。沟通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因为总有一部分人难以理解另一部分人的想法。

作为设计师,和客户的无缝沟通是项目实施的关键。或许设计师起初与客户沟通时,彼此都以为双方达成了共识;但当设计师通宵达旦地输出大量完整而精美的方案时,客户却说,这不是他想要的。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为了让用户能更好的参与,必须以用户能够理解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这些建议性方案,仅仅展示抽象的规范文档,或者口头描述,难以让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文字、语言虽然可以方便、快速表达抽象的概念,但不容易描述清楚具象的事物,因为用户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远远比不上对图画形象的理解。

口头和书面沟通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模糊性,缺少合作经验、尚未磨合到位的双方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被对方完全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翻译转换到对方头脑中之后,和自己头脑中的本意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所以在沟通过程中,设计师想要进行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思路,还是要用到图形图像的形式。等到设计稿出来,一切的不确定、模糊和朦胧都清晰地浮出水面,设计稿越细节,越接近产品终稿,双方这种理解上的差异越会赤裸裸地体现出来。但是越细节、越接近终稿的设计稿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越高。那么在需求沟通阶段,设计师要如何才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实现最有效的沟通?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其实也是产品的两种形态,或者是产品衍化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彼此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从粗到细地帮助产品设计在各个阶段完成逐级进化。这两种形态分别是:草图和MVP。

草图帮你低成本、高效率地呈现产品雏形

描述图像的最方便的方式是绘制草图。顾名思义,草图就是简单画出来的初稿或者叫做雏形,和最终的设计稿可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不过没关系,它只是起了一个头,只要能够表达出初期的一些产品理念就可以了。基于草图,大家可以展开讨论,不断来完善这个草图。在完善的过程中,可能渐渐衍化地相去甚远,不过没关系,草图本身就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草图没必要做的精美、很有设计感,恰恰是因为这些最原始、最朴素的线条,反而可以更纯粹地帮助大家聚焦在产品的本质功能上,而不是被炫酷漂亮的界面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比如,如果我们先从PS或者Axure做起,很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一开始就追求每一帧页面、尽善尽美的视觉效果,难以完全聚焦在产品本质功能和用户使用流程上。

绘制草图的成本很低,做起来也很快,不需要电脑、不需要安装软件,随便一张纸、一根笔就可以开始绘制。在数分钟内就可以将产品雏形从脑海中跃然纸上,具体形象地表达出客户和设计师头脑中对产品的真实理解和想象。而且可以随时在旁边标注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注解。草图的这些特征也非常符合“精益设计”的理念: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设计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打个比方,我们在画素描的过程中,首先要起稿构图,布局好了轮廓和结构形态,此时所画物体已经初具雏形,之后我们再针对每个部分的细节去精细地打磨,逐渐完成一幅完整地素描作品。其实草图很像画素描时地起稿构图阶段,虽无细节刻画,但在这个阶段将物象的大体轮廓勾勒了出来。

我们在梳理产品思路和功能点大纲时,通常会使用诸如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来引导自己进行思维的梳理和发散,只是思维导图工具主要是在文字层面上的梳理,其实我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草图类似是图像形式的思维导图,因为它的确可以引导我们的思考过程。

而且草图是一种高效快速沟通的方法,也是探索设计思路的方法,通过在草图上的落笔,我们不断呈现着、琢磨着、思考着头脑中的理念,在这种视觉初步呈现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对原有理念进行反思、改进和优化,发现新的问题,也激发出新的观点。就像一场头脑风暴,或许只是自己,或许是许多人在一起完成一场思维激荡的头脑风暴。

MVP帮你提炼出核心功能,并快速验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早来自于Eric Ries所写的著名创业书籍《精益创业》,这也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之一。Eric写到:“MVP是指是让团队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一个产品,以此最大程度上了解和验证对用户问题的解决程度。”

做出一个能展示给用户使用,又能突出你的产品和价值的最“小”产品。在早期即通过一个非常小的可用产品,直观的被客户感知,最快提供验收,确定产品功能是否切实满足需求。如果客户认可了这个产品,那么你可以继续完善和增加其他功能。如果用户对于这个最小化可用产品都没有兴趣的话,那你可以考虑调整方向和思路。好在投入还不多,损失也不大。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的每项功能都是基于客户反馈,一切活动围绕真实需求进行,而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MVP【最小可用产品】的关键是首先要将产品最核心的功能点提炼出来,我们要如何提炼核心功能点呢,在众多看似都挺有用的功能中要如何取舍呢?举例来说,微信的群聊功能大家都很熟悉,如果你是微信产品经理,如何分析群聊的MVP?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想想整理一下微信群聊目前都包括了哪些功能?群聊、查看群成员列表、查看群成员名片、添加群成员、群公告、群昵称、群二维码、群小程序、查找聊天记录(按群成员、按日期、找图片视频、找文件、找链接、找音乐)、消息免打扰、置顶聊天、保存到通讯录、我的群昵称、显示群成员昵称、设置聊天背景、清空聊天记录、删除并退出、投诉。

完整的微信群聊至少有23个功能点,我们初步思考一下哪些功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把这些非必需的功能点都砍掉,那我们可以对功能数量做出大幅精简。在第一轮删减中,去掉了如下20个功能,只保留了3个功能:群聊、添加群成员、删除并退出。

群聊、查看群成员列表查看群成员名片、添加群成员、群公告群昵称群二维码群小程序查找聊天记录(按群成员、按日期、找图片视频、找文件、找链接、找音乐)消息免打扰置顶聊天保存到通讯录我的群昵称显示群成员昵称设置聊天背景清空聊天记录、删除并退出、投诉

我们试着想一下这三个功能是否还能再精简,看似已经无法再精简了,因为群聊功能是最基本的核心功能,失去了这个界面整个微信群聊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添加群成员和删除并退出分别是群聊的入口和出口,作为群聊功能的辅助功能,添加群聊功能可以让微信用户进入群聊,而删除并退出可以让微信用户退出群聊。如果再精简,只能暂时减去删除并退出功能,也就是只许进不许出,这种不可逆的使用体验是非常不友好的,很显然未来的产品形态不会只进不出。所以我们可以把群聊界面、添加群成员、删除并退出这三个功能(一个主功能,两个辅助功能)做为微信群的MVP。

所以在浓缩MVP的功能点时,可以先考虑什么可以不做,可以删减,通过做减法的方式,一轮又一轮地将产品功能点浓缩到最小 。在删减功能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流程,从中来分析保留该功能点的必要性。比如查找聊天记录这就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有些社交产品还会故意做成阅后即焚功能,这只是一个帮助用户补救失落信息的方法,却不是人人必须,常常必须。再比如,置顶聊天和设置聊天背景功能,显然也是锦上添花的功能,没有这种功能用户照样使用,只是有了之后会更加方便和个性化。

经过重重删减之后,如果最后得到的MVP有多个功能点,这时我们需要排下产品实施的优先级。在分析产品实施优先级的时候,首先分析下各个功能点的风险和价值,将高价值、高风险的功能点可以优先实施。

MVP是一种产品塑造的思路和过程,回想一下QQ和微信,都能够感受到这种产品思考的逻辑。这被腾讯内部称之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产品方法论。有许多伟大产品的早期MVP看起来都是那么简陋,但这不重要,因为通过这些MVP,创业者明确了他的设想和用户真正需求是否一致。

在产品想法还在襁褓中时,就把它丢到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去测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早发现产品设计方向上的错误,避免最后花了大把时间和资源,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用。如果能尽早让用户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能尽早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行得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益UX路上必不可少的草图和MV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g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