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衍生出了二个成语,“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前者比喻虚有其表,实际本领有限;后者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
这二个成语都暗含嘲讽和鄙夷,与寓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柳柳州感叹的是凶残老虎的狡狯,和温顺驴子的悲惨,颇有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嘲讽驴子是一种过错。它诚实可靠,任劳任怨,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文明中,像牛马狗猪一样,完全融入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安全中。马用于兵战,狗用于看家,牛用于农耕,猪用于吃肉;驴的用处更多,它拉车远行,驮人载物,如果哪一家要碾米,把推石磨的木杆架在驴子身上,再用一片厚布蒙上它的眼睛,无论主人在不在场,它都会一声不吭地转圈,直到主人满意为止。也许是这个原因,“好事者”为了节省人的力气,才不辞辛劳,用船将驴子从远乡运到黔地。
虎和驴初见的时候,黔驴具有绝对优势。在老虎眼中,驴子“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望而却步,躲在浓密的林中窥探;后来,见驴子悠闲自在吃草饮水,虽然不隐蔽躲藏,但还是“慭慭然(小心翼翼、小心谨慎的样子)”;再后来,“驴一鸣,虎大惊,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马嘶如笑,驴鸣似哭”。老虎这厮为何如此多疑、胆怯?想必有过肝胆俱裂的血的教训。也许它能听懂哭声,也知道哭声和泪水的必然联系。我们想象一下,老虎曾经路过一片沼泽池或野水池,被一条饥肠辘辘的鳄鱼压在身下,那凶神恶煞的鳄鱼张开血盆大口,眼泪扑簌簌掉在它的脸上。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它竭尽全力,纵身一跃,死里逃生;但那惊魂一幕,却铭刻在心,想起来就四肢哆嗦,心惊肉跳。难道那个痛哭流涕要吃掉自己的家伙,有孙猴子七十二变化的本领,又乔装打扮杀来了?它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
柳柳州笔下的虎,是一头奸诈狡猾的虎。
我们也反过来设想一下,假如黔驴是一头充满了智慧的驴,那必定是另外一种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黔驴有二个选择,一是撤离,二是拚搏。拚搏的办法也可以再选择:或大吼巧叫;或用后蹄猛踢,或用前蹄狠踏,或用牙齿撕咬。
黔驴首先要做的是认清对手,就像老虎不断深入地认识黔驴一样。有人说老虎是痴呆,有勇无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猛将许禇,就被人讥讽为“虎痴”。《闲情偶记》也说老虎愚蠢:“虎者,兽之至愚者也。何以知之?考诸群书则信矣。’虎不食小儿’,非不食也,以其痴不惧虎,谬谓勇士而避之也。’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目为劲敌而防之也”,“迹是观之,其能降人降物而藉之为粮者,则专恃威猛,威猛之外,一无他能,世所谓’有勇无谋’者,虎是也。”
但黔驴所遇之虎,大概是虎精,比长了翅膀的老虎更可怕,因为它聪明狡诈。所以,黔驴不会被传言所蒙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黔驴选择撤离,就要瞅准机会,逃之夭夭,正可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算不上丢人现眼;如果在撤离的过程中被老虎发现了,那也有办法,黔驴可以将计就计,借鉴“龟兔赛跑”的成功经验,不停歇地走,拚耐力,想方设法拖住老虎,直到累死它。吃苦耐劳的黔驴,最大优势就是行走。不论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都不在它的话下,不吃不喝也能连续行走大半天。它还可以吃草,边走边吃,而老虎只能饿肚子;如果老虎痴心不改,最终一定成为路边的饿殍。
如果黔驴觉得自己是宁死不屈的大丈夫,誓死不逃,坚决与虎一决高下,它会磨牙擦蹄,枕戈待旦,抓住机会,一击必杀。
兵书说“攻心为上”,黔驴抓住老虎的恐惧疑虑,大打心理战。“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黔驴乘此良机实施偷袭,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老虎身后,对着虎耳朵,晴空霹雳似地大吼一声,像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吓死夏侯杰那样,吓死老虎。因为这时候的老虎心理状态,比夏侯杰还要紧张、恐惧和脆弱。
黔驴在和老虎生死搏斗时,理当全力以赴,只要是能杀死敌人的办法,都要用出来。秦王要灭燕国,有雷霆万钧、秋风扫落叶之势,燕太子丹自知再劫难逃,不择手段,想出了个釜底抽薪,擒贼先擒王的办法。于是荆轲出征,图穷匕见。令黔驴苦恼的,是它不会使用这样的手段。
它只能面对面地贴身肉搏。老虎在身后时,黔驴就用后蹄踢,一蹄踢碎老虎的下巴;在身下时,就用前蹄踏,一蹄踏瞎老虎的眼睛;如果虎在前面,就用牙齿咬,咬住虎耳死也不松口。前后上下,全方位出击。而且抓住要害,招招夺命。假如能够一举踢碎老虎的下巴,踏瞎二只眼睛,撕下一层头皮、咬掉一只耳朵,就能大获全胜。
只要黔驴巧施计谋,顽强拼搏,把现有的技能发挥好,运用好,决不会葬身虎腹,甚至在武松之前就已经名垂青史。“黔驴技穷”就会改写:黔驴技无穷。
智慧,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法宝。换句话说,谁拥有智慧,谁就是强者。可是,黔驴没有,遗憾!
2022年4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