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孩子能够出国留学,那是一件多么光耀门楣的事情,不管从影视剧中,还是从亲戚朋友口中,都可以得出孩子出国,怎样怎样,如何如何。那时候,一直觉得海外归来的那些人,就像神一样存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1600,碾压我们的节操
前两天,在天津的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从韩国留学回来的女硕士在招聘会现场,却被狠狠碾压。整个现场,虽说是硕士招生,但是面向硕士的职位却寥寥无几,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位韩语老师的底薪只有1600元,其他的收入要依靠招生提成获得。
我的神啊!顿时感觉节操碎了一地,如此碾压,你可受得了?什么时候,我们心中的可以光耀门楣的海归,神一样存在的海归,竟落得如此地位?
物以稀为贵,太多就不贵了
还记得《中国合伙人》么?wuli邓超饰演的孟晓俊,你还记得么?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遭遇,但是孟晓俊的经历映射了多少普通海外留学者的现实生活。我们挤破头,想尽办法走出国门,披着在外留学深造的光环,干的却是服务生的工作(没有鄙视服务生的意思哦)。
可能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在回国以后,才会表现的那么盛气凌人;可能因为我们看管了这样的故事,所以慢慢的看清了海归并不是什么稀有物种了,他们已经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被迫走了下来。
加上,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凡有条件的都可以让孩子出国深造。有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累计回国人数已超220万。多了选择,也是企业能够任性挑剔的一个筹码所在。
“海待”可以做汤,你能干啥?
海外留学充其量也是拿一个国外的学位证书而已,至少大部分留学生是这样的情况。然而现在国内的技术培养,也不会逊色国外,作为企业人自然可以看清楚这一点。与其高薪找一个海归,倒不如找一个同样技术没有高学历的本土职员,薪资低,干活还踏实,何乐而不为?
这也就出现了海归变成海待的尴尬局面。说的不客气,“海带”可以做汤,你能干什么?你可以干的,我花最少的钱也可以找到一个人,要你做什么?
在这个逐渐注重经验,而轻学历的职场变革中,学位高是王牌的现象早已荡然无存。企业更多看重的是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能力,而不再重视你的学历,管你是海外留学,还是高校研读,没有经验,要么拿只拿低薪,要么待业在家。
海归。归去还是来兮?
说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海归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培祥介绍,1978年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404.21万,年均增长率约19%。同时回国人数不断增加,从1968年的248人增加到2015年的40.91万人,累计回国人数达到221.86万,年均增长率22.46%。
如此的数字,每个人背后牵动的是一个家庭,然而面对1600的碾压,海归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
创业,是出路吗?
相关数据表示,我国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男女比例为4:6。年龄主要分布在23岁到33岁之间,占95%。80.70%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9.4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9.81%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
而从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意向来看,接近一半留学生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75%的受访者愿意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仅3.32%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自主创业。
这让小编想起在前两年的“邓黄粑”,放弃国外年薪20万的工作回家陪母卖黄粑。不管是为了陪在母亲身边,还是为了传承父亲的手艺,“邓黄粑”无疑是自主创业的一个典范,也算是在众多海归中,为自己谋得一条出路。
(就是他,那个陪母卖黄粑的帅小伙)海归已经慢慢的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他已经不像我们之前向往的那样高高在上,更多的是和我们本土的大学生一样,成为了更接地气的平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