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06168/c11359cbcb983c51.jpg)
据人民教育报道,人大附中将每年农历8月 27日孔子的诞辰日设立为“君子日”,旨在寻宗追远,纪念先师,倡导理想人格,弘扬君子精神。
据了解,人大附中的“君子日”活动包括四项内容:君子风,以伟大的人格诠释君子精神;君子书,以灵妙的笔尖书写君子精神;君子思,以睿智的头脑思考君子精神;君子行,以实际的行动实践君子精神。
君子是个古老的概念,在周代就有“君子”一词。最初,君子就是贵族。孔子在封建制开始瓦解的时候,对君子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转换:一个人虽为平民,但只要具有德行者,即为君子。从此,人人皆可成君子,而成为君子就是中国人做人的理想。具有德行的人就是君子!
孔子德行意义上的“君子”,较为接近于欧洲人所说的“绅士”。两者都强调美德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性。但相比于绅士,“君子”一词更加突出其读书、明理。因此,君子首先需要接受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君子!要进行君子教育。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说,君子教育,即培育现代君子。所谓君子,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有德行,即道德高尚。高尚的道德主要是指为人要做到仁义忠恕。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忠者,尽心竭力为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君子之德林林总总,但是“仁义忠恕”是根本!
培养现代君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君子之德和君子之才的人。提倡君子教育,是守正与创新,一脉而相承。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一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学东进,中西方思想文化交合碰撞,逐步加深。在当下崇欧仿美的潮流下,我们要能做到心有定力,站稳脚跟,不随波逐流。既有国际视野,借鉴国际教育之精华,同时又有文化自信,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这才是正道,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君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
君子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入点。在《论语》中,“君子”二字的出现频率仅次于“仁”,共计107次。在当下重提“君子养成”教育,是为了呼唤更多孩子成长为既有优秀传统人文特质,又有现代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当代君子”。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的概念在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有着明晰的轮廓和鲜明的形象。《论语》中还有孔子对君子三德三畏的描述:“君子有三德:仁而无忧、知而不惑、勇而不惧”;“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欧阳修心中的君子是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张汝伦提出当代君子的三个特质:以天下为己任,特立独行,超越专业局限。
有人总结了孔子等先哲的君子之道: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如果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一个对“君子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具体界定,《大学》里最让人熟悉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最为恰当!
这个教育目标,首先规定了要达成君子,自己对内首先要修养自己,明明德;其次规定了君子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亲民!自己对外要担负起亲善、教化百姓,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的职责。
梁启超先生曾经从易经中提取出两个词,概括什么是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要求做到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坚忍强毅,不屈不挠,勇于摈私欲、尚果毅,见义勇为。厚德载物,要求待人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大学》和《易经》,在君子目标的养成上,精神上高度一致。自强不息是明明德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成果,厚德载物则是亲民、止于至善的重要标志。
著名家庭教育学者孙云晓认为君子精神有两个内在核心:大爱和责任。这意味着君子是关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并且,君子精神是通过良好的修养和习惯所体现出来的。君子之风不是做作之风,不是故做姿态,亦不是一种表演,而是日常的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在世风日下礼乐崩坏的今天,执着于君子教育,培养时代的君子,是当代教育的清流!喻于义的教育能否胜过喻于利的教育,是大道之行天下是否为公的分水岭!
![](https://img.haomeiwen.com/i8506168/ca89774c96a59b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