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创作让人们铭记住了一群美丽圣洁的天鹅。
那么,在西方音乐历史上,还有一位作曲家成就了一只世界上最高贵优雅的天鹅。
这个人,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好朋友,法国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圣桑。
【圣桑的《天鹅》到 福金的《天鹅之死》】
《天鹅》是圣桑1886 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首,是《动物狂欢节》组曲十四首乐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优美的大提琴独奏曲。
随着这首乐曲的流传,人们将它改编成了多种演出形式,例如钢琴独奏、竖琴齐奏、弦乐合奏、艺术歌曲演唱等。
直到1907 年,又被俄罗斯芭蕾舞大师福金和巴甫洛娃合作改编成著名的独幕芭蕾舞《天鹅之死》,以“天鹅”生命中最后的美丽姿态谱写了一首震撼人心的生命恋歌,将这首乐曲蕴藏的内涵与情感发挥到了极致,至今盛演不衰。
上周聊到彼季帕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时候提到,柴可夫斯基是专门为《天鹅湖》量身打造了交响乐。而《天鹅之死》的音乐,则是福金借用了圣桑的曲子,换句话说,作曲家本人并没有想过谁会把这段音乐拎出来,作为舞蹈配乐。
说来也逗,据芭蕾传记作家描绘,福金是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临时起兴,对女舞者巴甫洛娃说:“就用这段音乐,编舞!”
整个舞蹈编排的过程在十分钟就完成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即兴作品”。
我不愿意用“天才的灵光乍现”来形容。
因为,一来,这是创作者对音乐理解的到位,在第一次编排的过程中,演奏圣桑《天鹅》曲子的正是福金本人;
二来,福金作为现代芭蕾的开拓者之一,已经尝试用自己的努力,打破彼季帕所确立的古典芭蕾体系,在音乐方面表现为:
【音乐到流动 到 舞蹈的雅致】
对组曲中的《天鹅》这首乐曲,圣桑采用了以两架钢琴为大提琴伴奏的演奏方式。
虽然作曲家选用了调性明亮丰满的G大调,但是因为大提琴的“天鹅”音色深沉柔美,主题旋律的骨干音以级进下行贯穿全曲,末尾上扬和气息悠长连绵几个主要特点,仍然为观众们塑造出一个高贵纯洁却充满哀婉及无力挣扎的鲜活音乐形象。
乐曲的一开始,就以较弱的力度,通过钢琴的琶音演奏G大调的分解主和弦,清晰简洁却不失波动感的音型律动使人们仿佛透过淡淡的薄雾,看到了森林怀抱中的一泓湖水,宁静而清逸。
伴奏音型始终不变,旋律也是一气呵成。
圣桑的天鹅之美,是一种质朴的美,是一种充满了戏剧表现力的张力之美。
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不同的是,他选取了大调调性的明亮色彩,优美而舒展的主题旋律从中高音区开始,仅仅依靠了不作任何修饰、简单的旋律节奏,便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高贵纯洁迷人的生动音乐形象,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圣桑的《天鹅》一曲,早于福金的《天鹅之死》成名;而后者的出名,除了福金的巧思,当然离不开女舞者巴甫洛娃的演绎,甚至可以说她是天生的“天鹅”身段。
巴甫洛娃的身材条件似乎就是为“天鹅”这一形象而生的,特别是当她向后往上伸展双臂的时候。其优美的线条,与高傲俊美的天鹅如出一辙。
巴甫洛娃在《天鹅之死》以前,就是马林斯基大剧院非常出色的舞者,也演绎过包括《天鹅湖》在内的多部古典芭蕾作品;和福金的合作,则标志着巴普洛娃在舞蹈风格上,向现代芭蕾的转型。
巴甫洛娃的“天鹅”给人印象到底有多深刻呢?
= 巴甫洛娃《天鹅之死》 =两年前,笔者在北京观看俄罗斯某名团首席舞者演绎《天鹅之死》,演出结束后,两位拄着拐杖的长者谈论说:“不如巴甫洛娃。”
可见,当年的女神,在隔了半个世纪之后,依然让人难忘。
【是优雅 亦 是哀伤】
在西方有一种传说,天鹅临死之前必唱一首它生命中最委婉动人的终曲。
圣桑做到了,他不仅用浑厚、优美的音色,舒展、迷人的旋律,表现出天鹅纯洁、高贵、优雅的神姿,同时也从另外一面也展现出天鹅对生活的渴求和对死亡的不屈。
而舞台上的巴甫洛娃,则在荷兰的某次演出准备过程中,过劳而逝;她的一生,定格在了“天鹅”。
高洁的天鹅哟
愿你那动人的旋律、优美的舞姿
永远在人们心头唤起
对生活的挚爱、对美的追求吧
(文中涉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