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帝王他们虽然有很多的过错,为世人所唾弃,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肯定他们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们身上功过皆有,让人们很难界定其历史定位。秦始皇和吕后即属此类帝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时代,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他合‘三皇五帝’尊号为一,创建‘皇帝’名号制度,并自称‘始皇帝’”,意为第一位皇帝,此后中国历史上有了“皇帝”的称号。为避免周朝以来的诸侯局面,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三公、九卿等职位,辅佐皇帝,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建立自中央至地方的一整套官僚机构。除此外,秦始皇还统一法律,修筑长城,迁徙富豪,销毁兵器,修建官道,统一度量衡、货币,规定隶书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些措施使人们很快的自战乱中恢复过来,国家得到治理,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大幅发展,很多措施都为后来的君主所延用推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在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然而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制定严酷的刑罚压制民愤。为求长生不老曾多次派人出海寻找仙丹妙药。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于是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建造上朝议事的宫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因工程巨大,秦始皇又征调“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有的建阿房宫,有的在骊山建陵墓。秦始皇为满足私欲,劳民伤财,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他的暴力统治也是历史上罕有的。
吕后是司马迁《史记》中唯一专门列传的女性,她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掌握政权的女性。她的“妒忌狠毒,阴险残暴”为人们所熟知。“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为解心头之恨,她将戚夫人囚于永巷之中,接着派人毒杀赵王,最后斩断戚夫人的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孝惠帝死后,吕后独掌大权,她处心积虑地扶植吕氏,打击刘氏。但吕后在维护西汉王朝统治上也起过积极作用。吕后当政期间,进一步推行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大臣,无为而治,从不劳民。她还进行法制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吕后当政十六年间“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在政治、法律、经济、思想等各方面为“文景之治”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中国,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是金字塔的最顶层;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组织者和统治者;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剧情都是由这些帝王一手导演。也正因为帝王的地位崇高,寻常百姓难以瞻仰“龙颜”,所以帝王往往被神化,认为帝王是“真龙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世间万物的。在《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史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极力宣扬帝王的功高盖世、尊贵崇高,但司马迁却以平民的立场还原历史的本真,用实录的精神撰写历史,在《史记》中被神化的帝王也有“凡夫俗子”的一面。司马迁让人们认识到帝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和缺陷。以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例: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虽出身草莽,却心怀鸿鹄之志,在观看秦始皇出巡时就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豪言壮语。秦末天下大乱之时,他起兵于沛县,打败秦兵,夺取关中,后又在与项羽之间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从而登上帝位。其才能和远见可见一斑。但刘邦又有凡夫俗子的一面,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缺陷。他出身于普通的农家,从小就不从事家庭和生产劳动。任泗水亭长时和衙门里的官吏很亲近,常常戏弄他们,爱好喝酒,喜近女色。经常到酒店里赊酒喝,喝醉了就在那里睡觉,每次他去喝酒,酒店里的酒就比平常多售出好几倍。年终结账时,所赊账目也一笔勾销。在县令家的宴会上,他没有钱却谎称贺礼一万钱,在高堂上高谈阔论,旁若无人。当项羽以其父亲为人质威胁他时,刘邦却无赖地说:“我和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就请便吧,不过,别忘了也送我一杯肉羹!”无奈,项羽只好放了他的父亲。这些行为让我们认识到刘邦流氓、无赖的一面。而猜忌、小气也是他身上的两大缺陷。刘邦以一介布衣一跃成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全是凭借韩信、萧何等一大批贤臣猛将的辅佐。然而等到要他稳坐江山之时,却因猜忌心理逐步剪除心腹之患,昔日的忠臣名将最终都落得个凄惨下场。刘邦的父亲曾在其少年时期嫌弃刘邦无赖,不学无术,不如二哥刘仲,等到刘邦当上皇帝,在未央宫前殿举行酒宴时,当众问太上皇,说:“当初大人总认为我是个无赖,不会治理家业,不如自己的二哥刘仲得力,今天我成就的事业与二哥相比谁的多呢?”使其父尴尬不已,殿上群臣则趁机高呼万岁,大笑取乐。刘邦能将父亲在其少年时的训诫之语记那么长时间,可见其小气的程度。对自己的父亲都要记仇,对其他人,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项羽是司马迁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常常被拿来与刘邦作比较。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观念,可是司马迁却敢于打破常规,不以成败论英雄,充分肯定项羽在反暴秦过程中的贡献。在《项羽本纪》中他怀着同情和惋惜之情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即使这样,司马迁也并不一味写项羽好的一面,而是忠于历史,本着实录的精神,让我们看到项羽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项羽是楚将之后,自小就对秦有着很深的仇恨。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少年时就立志学“万人敌”,于是跟随项梁学习兵法,却仅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因此日后打仗时只一味崇尚武力,逞匹夫之勇,不讲谋略,这也为他的兵败自杀埋下伏笔。“巨鹿之战是项羽生平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在这场战争中项羽斩杀宋义,威震楚国,巨鹿解围,扭转时局,使各路诸侯折服,他们“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充分显示出他的雄才大略和英勇过人。这一战使项羽成为各路反秦义军实际上的统帅,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成为秦朝之后真正掌握实权之人。如果说司马迁在巨鹿之战中旨在让我们看到项羽性格中积极的一面,提升他的形象,那么鸿门宴则让我们了解到项羽性格中致命的缺陷。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项羽此时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过于直率,恃勇骄横,毫无远见,看不出刘邦的狡诈及野心,使自己从此由主动变为被动。在宴会一开始就将曹无伤告密的消息告诉刘邦,毁了自己的耳目,此后又不听范增的谏言,听信项伯之言,任人唯亲,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易放走刘邦,为日后埋下祸根。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则是写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短短的几句歌词却道尽了英雄临终时的心声,此时的项羽想的还是宝马、美人,不得不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另外,项羽的残暴好杀使其失去民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早在攻打襄城时,项羽就因襄城军民坚守城池,久攻不下,便在攻克襄城后将城中军民“皆阬之”。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汉二年冬,项羽北击齐,兵至城阳与田荣会战,田荣战败逃到平原,北平原百姓杀死。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杀”。垓下之役当项羽溃围而出,中途迷路,农夫不仅不给他指引正确的道路,还骗他陷入泥淖之中而遭汉兵追及,这足以说明项羽失掉民心了。
《史记》不仅体现了司马迁“誉者不过其实,抑者不损其真,不为尊者讳”的实录精神,还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落于实处。
司马迁所写的帝王,虽是历史人物,却都是在司马迁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涵盖下塑造起来的。司马迁将自己对黑暗政治、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恨和批判,对古往今来那些敢于抗暴、敢于斗争的人物的赞美和歌颂都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塑造出这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7.
[2] 孙家洲.命运与性格的对话——再品《史记》的人物、故实和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
[3] 郭轶卿.司马迁笔下的吕后形象[J].大众文艺,2009,9期.
[4] 顾竺.史记十大名篇解读[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1
[5] 黄伟.试论《史记》的写人艺术——以《项羽本纪》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期.
[6]仓修良.中国史学名著评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