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让你可以清醒地做选择。 可能听起来有点奇怪,难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清醒的吗?
我有一个来访者,你经常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把事情搞砸,他自己也知道那个机会很难得很重要,甚至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很来通过梳理,才发现原来他的父母一直对他有很大的期望。 而达到这些期望的过程中,他牺牲了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也放弃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内心一直觉得很委屈,很生气。 虽然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很听话,很乖的孩子。 但他内在的声音在告诉自己,如果你成功了,那就该父母得逞了。 因此,他无意识地把事情搞砸,从而报复父母亲对他的控制。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两种模式:
一。存在模式。
存在模式关注此时此刻,接纳自己,活在当下。 愿意观察自己的感受,做事不冲动。 能清晰地做决定。
二。行动模式:行动模式关注未来,有很多假设的想法,不思考就直接行动,做事冲动。
我们的目标,是当觉察到自己处于不加思考的”行动模式”时,有意识地将自己转换到存在模式。
我们都拥有三个自我:
一. 观察性自我
观察性自我是从出生到死亡都存在的。 它非常恒定,始终如一,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性自我会对自己做的任何事情、经历和体验进行观察,但并不评价。
你是没有办法去伤害到观察性自我的,观察性自我也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评价或挑剔。 观察性自我本身是不思考的,它就是存在于观察中,客观地描述一件事情的发生。
但是,我们经常忽略观察性自我,因为我们不能忍受自己的情绪,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急不及待给自己 贴上卷标,例如:懒,拖延,笨⋯⋯
我们要做的是找回观察性自我,让它当我们的主导。
二. 评价性自我
评价性自我是我们所熟悉的自我,这个自我会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做事、忌法进行评价和给出判断。 观察性自我会描述发生了什么,而评价性自我就会给出自己的意见。
例如:糟糕,倒霉、享受工作,讨厌工作
三. 比较性自我
比较的自我是让我们最痛苦的自我。 比较自我会把客观所发生的事,都变成一个”自恋性质”的比较,和自己挂钩起来。 目的是希望从外界中找到自己是否足够的好,是否值得被爱的答案。 可惜,比较的结果通常都是自我攻击,自我否认,这样子的话,我们就无法从中吸取到别人的经验。
我是谁?当我们对三个自我有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调整到观察的自我。 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
-到底发生什么?
-这事要我做什么?
-这事要我学习什么新的知识或技能?
-我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和想法?
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提问,对发生的事/人/自己有全新的认识,刚开始问的时候,不一定会立马有答案,但你问下去,一定会得到答案,而且会越来越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