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都在生长,我以此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做“静”,这就叫作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就叫做常道,知道常道叫做“明”。不认识常道,妄加作为就要遭来凶祸。知道这个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才会终身没有危险。
【解读文章大意】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的接受和了解“道”。
世界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到弱,再从弱到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变化中生成一种静态的规律。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循归其本源。回归本源称之为寂静,仿佛不再运动,而这种境界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
回归本源的状态可能以一种常态出现,它就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智。
如果不能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算得上得“道”。
真正晓得“道”的真意能终生不受危害的侵害。
简单而言,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的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的存在。
【自己的感悟】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内容,继承了前几章老子所讲过的要有虚静的内心世界的一种修为,也就是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当中的七善之一,“心善渊”。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受到物欲的诱惑,人的内心之所以出现波澜起伏,都是由于内心不够澄澈、清明、虚静,所以老子在这里提到了要走“致虚极、守静笃”的这样的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特别是生活节奏比较快,物欲又非常横流的时代,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安宁、虚无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生活一直都是如此,平静中生波澜,继而又恢复平静,反反复复一如既往。
当然有时也会厌倦这种生活,所以,世事无常,人生也无常。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混的过程就是短暂的一生,来时和去时都无法控制,这就是无常。只有万籁俱寂之后,回到那个常,才能尘埃落定。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寒冷的冬天来临,也意味着春天的大地在开始慢慢复苏,
风和水都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是春风化雨般的润物细无声,在现实生活当中,要象风行走在地上那样,全面、深入细致,通过细节,以小见大,用虚静、循环发展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了解全面,以细节取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61456/1b533607a5a65b06.jpg)
网友评论